Enews374 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的繼往開來
出自KMU e-News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74期 健康科學院專題
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的繼往開來
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 饒若琪副教授兼系主任
當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沸沸揚揚成為全球公共衛生健康議題時,在第一線不眠不休為民服務的醫護及醫事人員,是我們要深深獻上感恩及致敬的。在網路媒體上可看到一些新冠肺炎患者的X光或電腦斷層(CT)影像,讓民眾稍微了解患者胸部的情形。平時在醫院中,協助病人擺位、操作X光機或CT,及取得影像的專業工作人員即是醫事放射師(醫放師)。醫放師的工作常概略地分成診斷、治療、核醫三大領域,在影像醫學部、放射腫瘤部、核子醫學部及牙科X光部門都可以看到醫放師的身影,其中不乏高醫大醫放系的畢業系友。醫放師必須在醫放相關的科系畢業,通過國家證照考試,取得醫放師資格後,才能在醫療院所為病人服務。
高醫大醫放系源自於民國83年醫學技術學系設立的「放射技術組」,之後獨立設系並更名為今日之「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於民國85-90年間,曾階段性設立了二年制在職進修班。目前有大學部、碩士班(民國93年成立)及碩士在職專班(民國102年成立)。轉眼間已走過四分之一個世紀,培育了許多人才,除了醫院外,在大專院校、原子能委員會、台灣電力公司、海關、中央研究院、衛福部、儀器廠商…等均有高醫大醫放系系友的蹤跡。
醫放系目前有十位教師,各具診斷、治療、核醫領域專長,未來希望還能有新教師加入。醫放系的教育宗旨為提供操作技術、理論及人文素養並重的醫學放射技術教育,培養技術與研究能力並重的放射診斷、放射治療、核子醫學、輻射安全防護與醫學影像技術的專業人才。醫放系雖然屬於醫藥衛生學群,但也很重視數學、生物、物理、化學及資訊能力的培養。除了系上教師外,也邀請附院醫師為合聘教師,加強同學們的醫學相關知識。大三的見習及大四的實習是培養同學臨床能力很重要的一環,很感謝高醫附設醫院多年來在見實習的支持與教導。近年來大四也會有同學到其他教學醫院實習,也很感謝這些合作醫院的協助及對高醫大同學的照顧。
系上教師們的研究領域包含4大面向:(1)磁振造影之應用研究及新技術開發,(2)電腦輔助診斷與造影系統評估,(3) 核子醫學、分子影像與蛋白質體之研究,(4)輻射防護與治療劑量評估在臨床醫學上的應用研究等,常需要與其他校內外教師跨領域合作。大學部同學若有興趣跟著老師做專題,可以申請大學生暑期研究計畫校內補助及科技部大專生計畫獎助金,也可以申請5年學碩士,提早完成碩士學位。未來希望能有博士班或學程的設立,讓同學有在本系繼續深造的機會。
在生活層面部分,大學部除了每班有兩位導師之外,還有四個年級混和的小家及1對1的直屬。系上球隊熱絡,比賽也頻傳佳績。系學會每學年也都盡心盡力從迎新到送舊,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給大家一個多采多姿的大學生涯。常常活動看到大家齊聚一堂,可以感受到學長姐與學弟妹的好感情。
隨著科技的進展,醫療儀器更新快速,加上人工智慧及大數據的應用,越來越需要跨領域及團隊合作。台灣除了高醫大外,還有陽明大學、長庚大學、元培醫事科技大學、中台科技大學、中山醫學大學、慈濟科技大學、中國醫藥大學、義守大學及樹人醫護專科學校等,共十所醫放相關科系,一起成立了臺灣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學會,每年會輪流定期舉辦研討會。同學們每年有一次大放盃的運動比賽及在共同醫院實習時彼此聯誼的機會。近幾年醫放系定期地與日本及加拿大有海外交流,也很榮幸聘請到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蘇敏瑩教授、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黃群雄教授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武承嗣教授為客座教授,希望能進一步提升同學們的國際視野。
值此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緊張之際,雖然有些活動與交流先暫緩,但相信彼此情誼不受影響。再次對在醫院辛勞的醫放師表達萬分的感謝與敬意,希望大家都能平安。期待疫情能早日平息,同學們能再度恢復往日的交流與互動。歡迎莘莘學子加入高醫大醫放系學士班、碩士班及碩士在職專班的行列,也歡迎系友回娘家,分享傳承經驗,鼓舞學弟妹一起在醫學影像及放射科學領域中學習與精進。
▲大放盃 | ▲迎新宿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