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155 高醫人的詮釋

出自KMU e-News

在2010年5月25日 (二) 10:08由Yufech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一修訂 | 當前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155期  董事長的話




高醫人的詮釋

陳田植 董事長


高醫創校迄今已55年,從最初的小小規模擴大至今日屹立於南台灣的醫療重鎮,守護著高高屏眾多居民的健康,同時也從稻田中不起眼的2樓房舍,擴建到跨十全自由同盟街廊上數十棟的建築物,是十全路上的重要地標建築物。

高醫在這五十餘年間無論在醫療教育界、醫療產業界建立了一個難以撼動的地位,也為整個台灣培養了無數的人才,這些人也常常以高醫人自居。但高醫人這個代名詞,常常是非常狹義的被定義著,高醫自早期的醫科第二自願一直退步到今日在大考中醫科志願排名在5~7名徘徊,臨床醫療服務的總量上,我們在此數十年間曾經被南來的醫學中心挑戰或超越,我想很大的原因在於高醫的保守與高醫的地域關係(在台灣南部政治邊陲地帶),所導致的無知覺性地慢慢被侵蝕,而不自覺。

但這些因素難道是不可抵抗的嗎?我想答案應該是不盡然,這十年來高醫人應該意識到這樣的落後是不可繼續的,也不可再是無知覺的。在學校方面,系所教學提升及研究論文的質量增加(除了基礎醫學論文、教育本質及醫學倫理教育應再加強),在醫院方面,隨著啟川大樓的啟用,醫療服務品質及服務能量快速成長、臨床醫學研究論文名次快速進步(除了醫療服務版圖應再擴充),這些都是有目共賭的。但這樣的成果並不該是高醫人所應僅有的表現,高醫應該更擴大高醫人的視野到高雄市以外,甚至濁水溪以北。

高醫要能承先啟後、追平對手,甚至超越而成為翹楚,其當前的最大課題應是如何從十全路的象牙塔中跳脫,並號召高醫人的團結,當高醫人緊密的結合,並互相扶持,那才是高醫人引以為傲的重視倫理之餘,更應加強的群育培養。而高醫人這個代名詞也不應是如以往的狹義定義,而應擴大其定義。

不應再只是從高醫畢業的學生是高醫人,廣義來說,首先是所有曾在高醫服務的人應該都是高醫人;從某種角度省思,這些人反而對高醫的貢獻大於從高醫畢業的人,如歷任高醫校長、院長,尤其是默默奉獻青春歲月而未必是高醫畢業生之職員工。其次還有在這個十全、自由路街廊與高醫共同體生活的一群居民應該也是高醫人,他們與我們禍福與共,也與我們共同創造了一個醫療城,高醫的社區照護系統也以三民區為先,高醫不像長庚般獨立於自己的土地內,高醫是與週邊居民共同繁殖的有機體,我們互相吃著共同的奶水長大,我想這才應該是高醫人的定義。 高醫人不應像活在象牙塔內的一群人,我們應該將高醫有形無形的圍墻打破,讓人一進入高雄後火車站,就感受到高醫人的氛圍,察覺到已經進入高醫醫療城的領域,就像劍橋,牛津一樣,是一個城而非只是一個校園。應該將高醫的精神不只深植於校內之所有人,更應將這醫療服務奉獻的精神讓社區內的人感受、感動,而自然形成杏林花園中的自由國度,有了這樣的作為後,我們才能有視野與愛心放大到濁水溪以北,去散播我們在醫療教育及臨床服務的影響力與貢獻。

渴望最近的未來能有成熟的環境,讓我們能邀請廣義的高醫人一起來舉辦敲除高醫圍墻活動,就如敲除柏林圍墻般地,讓我們邁向一嶄新的高醫新紀元。



enews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