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169 教學卓越計畫

出自KMU e-News

在2011年1月5日 (三) 12:54由Tlep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第169期 教學卓越計畫  enews169


目錄


★近期活動★

100年1月~3月「群花百放‧繽紛樂活」主題特展

 


★活動回顧★

標準化病人訓練師資培育暨標準化病人訓練工作坊

本校為順利推動客觀結構臨床測驗(OSCE)的運作,培訓符合未來OSCE國考需求的標準化病人,於99年12月18日辦理標準化病人訓練師資培育暨標準化病人 訓練工作坊。依據考選部及臺灣醫學教育會OSCE小組會議決議,標準化病人標準訓練課程及認證辦法規定,標準化病人需具備實務課程及經歷如下:1. 標準化病人通識課程至少2小時;2. 表演或戲劇訓練課程至少2小時;3. 教案訓練課程至少2小時;教案演出經歷至少參與2次教案演出。符合上述資格並經訓練師資簽核證明者,由本校標準化病人訓練中心推薦標準化病人,提供名冊及其相關資料,送國家OSCE考場遴選,經學會標準化病人組審核相關資料合格者,台灣醫學教育學會將發給全國OSCE聯考標準化病人證書(證書效期一年,展延辦法另訂),日後將可擔任全國OSCE考場的標準化病人。

本次講座由教師發展暨教學資源中心黃尚志主任擔任開場致歡迎詞,議程安排上邀請花蓮慈濟醫院標準化病人中心主持人高聖博醫師講授「如何評估標準化病人」並全程參與討論及分享慈濟醫院訓練標準化病人之心得及建議,第二場邀請到高雄醫學大學胸腔內科楊志仁主治醫師講授「慢性阻塞肺疾病」並解說氣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病OSCE案例。此次也特別針對標準化病人表演技巧之訓練,邀請高雄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杜思慧助理教授實際教導基礎表演技巧及方式,議程安排上希冀提升標準化病人對其角色認知及表演技巧,以符合未來OSCE國考需求的標準化病人。

如何申請出國研習服務獎補助說明會

 

國際事務中心於99年12月23日舉辦「如何申請出國研習服務獎補助說明會」,本次活動非常榮幸邀請幾位曾經參加、申請過「學海飛颺、學海築夢」與「教育部補助博士班研究生出席國際會議」、「校內獎補助」的教師與學生們蒞臨分享與說明參加上述計畫所需事先準備的相關事務,以及如何正確撰寫計畫書以成功向各機關申請補助。透過師生們生動活潑的親身經驗分享與詳細說明,讓參與這場說明會的其他學生與師長們對於校內與校外的補助管道能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

本次活動透過去年「學海築夢計畫主持人-護理學院 陳幸眉助理教授」、「學海飛颺-護博班 吳婉如博士生」、「教育部補助博士班研究生出席國際會議-醫學院遺傳所 晆致遠博士生」、「學海築夢-學士後醫學系 呂美慧同學」與「申請校內獎補助-呼吸治療學系 張湘慈同學」這幾位參與過相關計畫與獎補助的師長與學生進行經驗分享,不僅讓與會師生對於補助管道的多元化能有清晰完整的架構,也讓未來有興趣申請補助的學生、師長們能更深入地明瞭參與申請所需做的相關準備與資格。此外,透過這些參與過相關計畫的師長與學生們親自說明並分享出國學習的成長與感動,也鼓舞在場許多與會師生希望透過申請獎補助進而出國進修學習的勇氣與動力。

2011國際志願服務計畫培訓課程-前進西非聖多美~海外常駐醫療經驗分享

國際事務中心於99年12月28日辦理2011國際志願服務計畫培訓課程,本次活動受邀講者為第16屆醫療奉獻獎得主、駐聖多美普林西比醫療團團長的張裕泰醫師,張醫師分享過去十多年政府派駐友邦短、長期醫療團以及參與NGO醫療團海外醫療服務經驗,張醫師將其從中深深感受到人道救援的精神傳達給與會的學生與師長,並對未來有志參與海外醫療服務的同學提醒國際援助並非一味的金錢與物質外交政策。

本次活動由張裕泰醫師分享他在其他國家長期和短期的醫療經驗。張醫師不斷強調愛心並非濫用同情心,這往往是政府的外交與志工所疏忽的,倘若一味地給予,只會養成受援助者總是手心向上、只要伸手就有東西拿的觀念,宛如外交的黑洞。然而要真正幫助他們,就應該從基礎的層次做起,絕非一味地贈與,要讓他們自己具備一些謀生的能力。這也和之前幾次課程中其他講者所提到的要教他們捕魚,而不是只給他們魚吃相呼應。參與本次活動的學生與師長不僅習得此重要的觀念,也從中學習到服務應保有的謹慎態度。

科學之美講道理:談幾個生物學實驗

本次活動由本校校園書坊(麗文文化事業機構)與圖書館合作,配合2010科普閱讀年提倡科普普及的概念,於99年12月28日辦理「科學之美講道理:談幾個生物學實驗」講座,帶領大家由簡單的生物以及物理學實驗了解科學之美。

活動開始先由圖書館陳冠年館長開場介紹今日主題以及講者相關經歷。本次活動邀請到成功大學醫學院微生物暨免疫學研究所所長楊倍昌教授蒞臨講授,透過不同的角度分析,帶領大家從科學的角度領略美的境界。楊倍昌教授提及,目前評價一般科學的好壞,大多圍繞在科學典範、社會情境以及個人的科學趣味幾個層面上。在物理學的實例中,結合科學史的內容來填充美學的結構,形成知識脈絡,可以提供具有說服力的方式來闡述「科學之美」。

楊倍昌教授更指出,以課程性質來看,歷史/社會學所鋪陳的情意教學,優勢是由知識、人、社會之間的對話提供欣賞科學的進路,擅長知識的融通。然勉強用「科學人文之美」來談論「科學之美」,會混淆科學與倫理學的分際。目前生命科學的研究傾向將生命現象割裂成零碎的小問題,將比較生物學與物理學實驗,在美學意涵下所呈現的異同。本次活動即帶領師生從三項物理實驗:簡單的牛頓的三菱鏡分光實驗、有展示震撼力的傅科擺、艾拉托塞尼斯測量地球周長,以及三項生物學實驗:鵝頸瓶、孟德爾的豌豆實驗、吃糖的細菌等,認識並了解科學之美。

(以上由教學卓越辦公室 周惠美彙整,單位主管:鍾飲文教務長)

enews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