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175 本校通識教育課程的現況與高醫書院的簡介

出自KMU e-News

在2011年4月26日 (二) 10:54由Kindv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一修訂 | 當前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175期  通識教育中心專題


本校通識教育課程的現況與高醫書院的簡介

盧天鴻 教授


1999年,本校正式改名為高雄醫學大學,同時將原由教務處統籌規劃之「共同科」更名為「通識教育中心」。為使通識教育課程之規劃更臻完整,分別設置「人文與社會科學組」、「自然與應用科學組」、「語言教學組」、「體育組」及「服務學習組」五組。而本校通識教育的目標即在培養學生具有生命倫理、人文素養、社會關懷、國際視野與終身學習能力,以成就全人教育。

本中心積極推動通識教育與醫學人文的改革,在五個宗旨目標的基礎上,以兩年、兩階段的方式於2008年完成課程架構的改革。本校學生必須修習通識課程28學分,包括基礎通識12學分(課程有:國文4學分;英文閱讀與寫作4學分;英語聽講實習2學分;電腦與資訊之應用2學分;服務學習0學分)和博雅通識16學分(分為:核心課程10學分;深化課程4學分;輔助課程2學分)。

基礎通識課程目的在於提升學生本國語言文化的素養、外文與資訊能力,以利全球化與在地化的接軌及未來就業與國際的競爭力。其中外語教學除了分級上課外,並規劃英語自學教室、英語學習角、文化講座、英語檢定測驗講座等各項活動,提供學生完善之英語學習資源。其次,「服務學習課程」自2008年起從原本醫學、牙醫、藥學、護理四系擴大為全校性必修,且須修習一學年(零學分)。該課程強調從做中學,希望藉由「實踐」幫助學生在成為專業人員前,更能親身體會、同理被照護的對象,更客觀地觀察實習場域,在實踐中體認服務的真諦,培養內化於心的利他精神。

至於博雅通識課程,則分為「核心課程」、「深化課程」、「輔助課程」三大類,「核心課程」包含了公民素養、全球在地、思考推理、經典文明、審美鑑賞、科技應用、自然探索等七大領域,在同一領域中匯集不同專業背景的學者共同思考、研發多元向度的整合型通識課程,多半具有統整、跨領域的特質。

除了核心課程外,專業與通識的融合亦是目前通識教育改革的重要議題,本校深化課程即由各學院為開課單位,強調專業與通識結合,邀請專業系所教師研發具有學院特色的通識課程,以擴充本校通識教育的師資,共同提升通識教學品質。此外,輔助課程則由各學院與通識教育中心共同開設生涯、職涯相關課程,以增強學生的社會競爭力與職場接軌能力。

在正式的通識課程之外,本中心亦配合教學卓越計畫的執行而規劃了非正式課程、潛在課程,做為課堂及課後的延伸學習,如安排各類通識講座、優質多元的藝文活動、領導力認證制度等等,希望將人文養成涵融在校園的整體氛圍,並培養學生「文化軟實力」。

目前本中心積極推動基礎醫學課程改革,自98學年度起開始實施微積分、普通物理與醫學系基礎課程之整合與教學,並共同舉辦「專業素養與醫學人文教育學術研討會」,從醫學新思維導向展開醫學教育中的科學與人文的對話。未來亦將持續進行課程改革,開設、整合相關課程,加強提升教學品質。同樣於98學年,本中心著手籌備科技、醫療與社會(STM)中心,負責整合校內各專業系所的相關資源,並建置數位交流平台,將來擬與專業課程整合為學程,可與科學教育改革融通連貫。

此外,為因應現代大學書院教育的潮流趨勢,本中心配合教學卓越計畫,已於99學年度實施本校書院實驗班,由教務長擔任書院院長、中心主任擔任執行長,執行秘書為李玲珠老師;同時邀請了吳寶珠老師、劉雅瑛老師、陳朝政老師以及蔡蕙如老師擔任書院生的指導老師與導師。本中心藉由整合學校豐富教學與學習資源,以典範學習、全人教育、生命教育、團隊領袖為核心,經營優質住宿文化,透過全時教育,強化學生的道德實踐,提升其品格情操,涵養其生活品味。

第一年所招收的書院生計有32位(男女各16位,住校),其修習的課程除了所屬學系課程,還必須修讀書院規定的「醫療與奉獻」及「高醫經典人與事」(二擇一)、「藝術與生命探索」及武術等。此外,書院生要參與分組讀書會(內容涵蓋現代文學、歷史經典、西方哲學與科普閱讀)、書院雅集、「文化沙龍講座」與「新視界講座」(講座係開放全校師生與社區民眾參與)。高醫書院的網站可於本中心連結,非常歡迎有興趣的師生上網認識高醫書院,並踴躍參與各項開放性的講座與藝文活動。

通識教育是大學教育的基礎,且應能反映大學的辦學理念與學校特色,高醫創校已邁入第五十七年,以「尊重生命,追求真理」為核心價值,在歷史傳承中創新發展,從醫學教育為主的學院體系蛻變為維護及促進人類健康福祉的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也因而顯得格外重要。本中心在學校的指導下就課程架構、課程品質及師資充實等層面進行通識教育改革,不斷虛心檢討與改進,期使通識教育課程能夠與醫學專業和訓練相輔相成,共同來孕育兼具人文素養與科學專業的高醫人,為國家、國際社會貢獻所學、服務人群。



enews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