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198 招生與選生的挑戰
出自KMU e-News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198期 分享園地【醫學教育】
招生與選生的挑戰
醫學院 劉克明教授
2012年3月3日,全國公私立醫學校院院長會議學制改革與課程規劃小組,於臺大醫學院第一會議室,舉行醫學系招生與面談研討會,其結論摘要為: 目前台灣12個醫學系採用的面談形式多為 panel interview 或 multiple-mini interview (MMI), 部分學校另加小組討論。但不論採用何種面談形式,各校都要求面談委員需接受訓練,且在選擇委員時重視背景及性別平衡。各校花費甚多的人力與資源於招生面談之準備與實施,在試後的分析檢討可投入更多心力。
其次是各醫學系雖然對於不同入學管道之學生在學業成績、國考成績、課外活動參與、獎懲與休退學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但對於學生畢業後的表現缺乏長期追蹤記錄,因此無法得知不同入學管道招收(有無面談)的學生在工作上的表現是否有差異。
對於要求各醫學系追踪各種選擇學生的方法與學生在校內及畢業後表現之相關性,以找出最具有預測功能、信效度皆佳的選生方法,筆者建議目前國外醫學院之經驗或許可供參考。筆者隨後於3月9日-11日,前往馬來西亞可倫坡參加 OTTAWA 2012年國際臨床技能評量學術研討會議,筆者謹整理會議中有關挑選學生部分及參考相關資料,提出報告。
醫學生之挑選:
3月11日 Dr. Boax Shulruf (Deputy Head, Faculty of Medical and Health Sciences, 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 New Zealand) 演講“Choosing Medical Students: Talent vs. Proven Success”.
Dr. Shulruf 首先提到紐西蘭有兩所大學醫學院,分別隸屬於University of Auckland 及 University of Otago。要成為醫學生要國內外的大學畢業或先在紐西蘭大學念完一年健康科學的課程,才可申請同一所大學醫學院的醫學系,經錄取後,其一年級所修之學分可算入醫學系六年課程的學分。 每年 University of Otago 招收當地生190位,University of Auckland 則招收當地生150位與國際學生60位。
一、醫學生的錄取條件:
- University of Auckland: 所有醫學系申請者皆是以學業成績平均 (GPA) 與醫學院入學考試 (UMAT) 成績之總和排序後,再依總成績之高低依序被邀請參加第二階段面談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GPA 是健康科學八門課的平均成績,必須達 B+ 或以上。除了少數的學生因面談表現特別,直接被篩掉或錄取外,其餘的申請者是以 GPA + Interview + UMAT 之成績,以60:25:15的比重之總和排序而決定錄取的。
- University of Otago: 其醫學系的申請者是以 GPA + UMAT 以 66 : 34 的比重之總成績排序而決定錄取的。大學畢業之申請者必須達到
UMAT 之門檻,因此以大學之 GPA 單獨排序而決定錄取。
此兩個大學醫學糸選擇學生方法之主要在於面談之有無。
事實上,申請這兩個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入學人數是招收人數的三倍以上。因此錄取與否之差別祗是在成績上非常小的差距,因此很多可能會成為好醫師的申請者也被排除在外。而這些被錄取的醫學生,在學期間之退學率甚低,顯示不管採用那一種選生的方法,都能夠將無法完成醫學系課程的申請者篩除。但此兩種選生的方法,何者可以預測那些學生在學期間,會尋求額外的課業學習方面的協助,Dr. Shulurf 認為再進一步研究。
二、選生面談方面:
面談的目的在評估申請者重要的、非認知方面的特質 (non-cognitive qualities) ,例如溝通技巧等。但面談委員們對申請者之評估結果,往往會發生委員們之間個別的差異。由於醫學生之挑選本質是高賭注的 (high-stakes nature),錄取的學生幾乎百分之百可以畢業擔任醫療重任,因此瞭解造成面談委員間的差異之重要因素,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差異、且改善評分時的信效度,冀以挑選到最適宜當醫師的申請者。
Dr. Griffin 等人 (2010) 提出招生時,採用多站短時間面談 (MMI) 挑選申請者,能夠將太嚴苛或太寬鬆的面談委員之影響降低,可以減少面談委員們之間的差異。為了証明他們的想法, Dr. Griffin 等人利用 2006年、2007年參與多站短時間面談之面談委員與申請者,研究評分之嚴格度、委員人格特質及性別的相關性,以及委員們接受面談技巧訓練的模式之相關性。
研究結果是在 2006年,女性面談委員比男性面談委員給男、女申請者皆較高分; 2007年申請者之成績,則沒有不同性別的面談委員之差異。面談委員們接受面談技巧的訓練 (skill-based training) 後,他們之間的評分差異,比接受以知識為主的訓練 (knowledge-based training) 的面談委員們之間的評分差異少。評分之寬大是與面談委員個人的人格特質- agreeableness 及性別有關,但對申請者個別的成績影響不大。
Dr. Griffin 等人之結論為: 在挑選學生時,宜採用 MMI,男女面談委員之比相同,且皆接受過面談技巧為基礎的訓練,就可以减少委員們之間的差異。
Dr. Wilson 等人在 2009年的一篇文章也提到挑選學生的工具,宜公平、多元化,可篩入理想的學生品質,篩除不適於當醫師者,MMI 可達到此目的。其文章結論為: 申請者的性別與社會經濟背景之差異,對他們在 MMI 各站成績的表現與結果,沒有統計學上有義意的影響,因此 MMI 是更公平且避免偏見或歧視的選生方法。
三、學生的多元化:
在醫學生多元化方面,Dr. Philippa 等人在2009年發表的一篇選擇醫學生的文章中提及: 一直到20年前,紐西蘭醫學院醫學生顯著的特徵為:白人、男性、高社會經濟群、雙親受過大學以上高等教育,8位學生中就有一位學生家長為醫師。目前紐西蘭則期待醫師的人口比例能反映其服務的社區之社會的及人種的多元性,其根據之理由為:
- 少數族群之社會正義及可使用的權利之公平性,
- 醫學生人口多元化,可以更好安排去解決優先需要醫療服務的地區。
在紐西蘭總人口中,Maori 與太平洋島嶼人口比例分別為 15% 及 7%。醫師人數中,Maori 人佔 3%,太平洋島嶼人佔 1.8%。為了能反映紐西蘭醫師人口之多元化,每一年,Auckland 大學醫學系錄取的當地學生150位中,30個名額是保留給紐西蘭原住民及太平洋區域島嶼入學計畫 (Maori and Pacific Admission Scheme) 的學生。
Dr. Philippa 等人 (2009) 之文章中,提及美國的回顧資料發現醫學生入學時的特質,比其在醫學院的課程經驗,更易造成醫師到偏遠地區工作的結果。澳洲以 4112位醫學生進行研究,結果發現來自偏遠地區及鄉下區域的學生,較有意願下鄉執業,可見選生方法之重要性。
結論與建議:
是否學業成績好的學生,才能進醫學院就讀,成為好醫師? 歐洲有些國家認為醫學院畢業生之醫療照護能力,是靠他們在醫學院期間的教學品質的成果,在入學時申請者的特質並沒有多大的預測價值,因此醫學生是從合格的申請者中,以抽籤方式去挑選的 (selected by a lottery among eligible applicants)。
學業成績最好的學生,都去當醫師,對台灣的整體發展是否會有影響? 筆者曾經聽過新加坡就曾規定祗有 25% 學業成績最好的高中畢業生,可以念醫學系,如此讓其他的行業也都有最優秀的人材,全國均優的發展。
台灣醫學院招生時,以基測成績為門檻,決定申請者參加第二階段面談測驗之資格。但當滿級分之申請者多,又沒有限制參加第二階段的醫學院數目,結果往往發生最優秀的申請者被數所醫學院錄取,但有些醫學院錄取後報到學生人數偏低的情形。另一方面,對於有心招收偏遠地區的學生之醫學院,也因學生基測成績稍低,無法申請參加第二階段的測驗,而招不到適當的學生,相當可惜。
Dr. Ferguson 等人 (2003) 曾提出證明同時採用幾個入學標準,例如 GPA、性向測驗 (aptitude tests)、個人報告 (personal statement) 及人格測驗 (personality tests) 結合的預測效度 (combined predictive validity) 要比採用單獨的一個入學標準之預測效度高。事實上,依據 Dr. Shulruf 的研究發現最能預測醫學生學習成果的是 admission GPA,面談的預測效度較不顯著。
Benbassant 與 Baumal (2007) 建議在招生時,各醫學院站清楚的告知申請者之資訊,包括: 醫學院的入學政策 (admission policy)、入學所需要之詳細的標準 (detailed criteria)、入學過程 (admission process)之說明及入學前學業成績及/或學術成就的比重等,這些入學標準必需明白的公布於招生簡章中。負責招生業務之工作人員 (admission officers) 也須公告下列有關醫師行業及生涯之資訊:
- 一般的醫師訓練之必備資格 (requirements for medical training in general),
- 在不同的專科,醫師的工作時數及生活品質等專業的責任與負擔,
- 臨床醫師最常導至不滿意與精疲力倦的原因,
- 常見的與醫師的醫療疏忽有關的醫療過失與訴訟,
- 常見的病人以暴力對抗醫師。
這些資訊有助於申請者自已恆量是否要申請進入醫學院就讀,對醫學院的招生方面,也可改善申請人潮的構成 (improve the composition of applicants’ pool)。
醫學院不管是經由面談或指考所招到的學生,祗要能提供最佳的師資、課程、教學資源與學習環境,確實評估學生學習成果及臨床能力,則其畢業生將成為符合社會期待的優良醫師。
誌謝
此次筆者參加 OTTAWA 2012 之會議,承蒙 醫學院賴院長領隊及醫學教育研究發展基金之經費補助,謹此致謝。
參考資料:
- Benbassant J. and Baumal R. Uncertainities in the selection of applicants for medical school. Adv in Health Sci Edu. 12, 500-521, 2007.
- Ferguson E., James D., O’Hehir F., Sanders A., McManus I.C. Pilot study of the roles of personality, references, and personal statements in relation to performance over the five years of a medical degree. BMJ 326, 429-432, 2003.
- Griffin B.N. and Wilson I.G. Interviewer bias in medical student selection. MJA 193 (6), 343-346. 2010.
- Phillippa J.P., Moriarty H.J., Wearn A.M., Wilkinson T.J., Weller, J.M. Medical student selection in New Zealand: looking to the future. NZMJ 122 (No 1306), 88-100, 2009. (http://journal.nzma.org.nz/journal/122-1306/3884) (access 03/23/2012).
- Wilson I., Harding D., Yeomans N., Graffin B. Lack of biases in the MMI. Med Teach 31, 959-960,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