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217 轉敗為勝~愛爾蘭皇家外科學院醫學院通過評鑑的經驗(上)
出自KMU e-News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217期 分享園地【醫學教育】
轉敗為勝~愛爾蘭皇家外科學院醫學院通過評鑑的經驗(上)
醫學院 劉克明教授
2013年元月25日,日本岐阜大學醫學教育發展中心(Gifu University Med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簡稱MEDC),主辦世界醫學教育聯盟(WFME)全球醫學教育評鑑準則研討會 (Symposium on WFME Global Standards),主題“Global Standards of Medical Education: An Asian Perspectives”,目的在研討亞洲國家醫學教育評鑑如何與全球的評鑑準則接軌。西太平洋地區醫學教育聯盟 (AMEWPR) 主席 Dr. Ahn與筆者等人承蒙主辦單位主管 Professor Suzuki 邀請專題演講。筆者演講題目為“WFME Standards: Perspectives from Taiwan experience”,內容除了分享台灣醫學教育評鑑的經驗外,筆者並介紹外國一所醫學院在接受評鑑未獲通過,經過依照 WFME準則進行課程改革後,再次受評通過的過程報導,以供與會學者分享。謹將此轉敗為勝的過程敘述如下。
- 愛爾蘭皇家外科學院醫學院:
近年來,醫學教育的課程改革與評鑑,對全球醫學院的教育品質,造成了很有義意的挑戰,最顯著的例子是愛爾蘭皇家外科學院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in Ireland,簡稱RCSI) 醫學院,在 2005年與2008年之間,為因應評鑑未通過,而進行的課程改革,第二次評鑑獲得通過。該醫學院院長回顧伴隨著這些教育改革的過程與感想,提出完整的報告,以供他校課程改革之參考。
愛爾蘭皇家外科學院創辦於1784年,在愛爾蘭外科、內科的教育及研究扮演領導地位,自從19世紀成立醫學院以來,所招收的學生與畢業生遍布於愛爾蘭、非洲、中東、遠東等60多個國家。
1990年代,該醫學院曾進行課程改革,當時的一位解剖學教授在一份有關於基礎科學與臨床學科之間的分隔的內部報告中,提出課程的水平整合與協調有甚大的改革與發展空間。其重要建議為必需指定臨床課程的監督者,且賦以權力、確定核心課程的教材、增加學生自我主導的自由學習時間、及減少評量的負擔。在過去 20年,該醫學院的課程改革,大部份的重點是特別設計於促進基礎科學與臨床教育的整合,即在克服“臨床前學年的科學之教學與臨床學年在醫院之床邊教學之間,人為的區隔 (artificial division)”。但這些改革的過程與成果,並未正式接受校內有關單位的評估或校外教育醫學專家們的評鑑。
- 世界醫學教育聯盟準則(WFME Standards) 的簡介:
世界醫學教育聯盟執行委員會,早於 1998年,就曾對醫學教育的國際準則的主題發表了一篇其立場與觀點的文章。文中提出由於醫學教育的全球化、醫師移動國際化、醫療服務需求之跨國化、新成立的醫學院辦學目標不明確、資源不足、缺乏臨床訓練醫院,甚至於以營利為目的的醫學院等問題,因此有必要訂定醫學教育的國際準則以解決之。
隨後,世界醫學教育聯盟成立一個國際性的工作小組,其目的在確立基礎醫學教育課程的國際準則。該工作小組的主要任務是要發展出能夠被國際運用的大學部醫學教育的準則。該工作小組在發展世界醫學教育聯盟準則時,重要的考量因素為:
- 準則應該成為課程回顧的一個啟動力,而且可透過機構的自評而修改。
- 由於世界各國的教學的傳統、文化的差別、社會經濟的潛在能力之差距、健康與疾病的範圍有別、以及醫療照護的傳遞系統的不同,準則必須考量國與國之間醫學教育的差異。
- 準則的內容不應該是權威性的指令、迫使教育品質下降、禁止教育方法學的實驗、對學校排名次,或被利用於政治的目的。
- 準則應該強調全球醫學教育的科學基礎之一致性,因為醫學教育的任務是要藉此基礎,以準備醫師去照護健康的、疾病的、殘障的、及受傷害的世界公民。
- 準則可以應用於建立一個醫學教育課程的國家的或國際的評鑑系統。
該準則的草案,於接獲國際顧問們及世界數個研討會議的回饋意見後,進行進一步修正。目前,世界醫學教育聯盟準則與指引 (Quality in Improvement in Basic Medical Education WFME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已經被翻譯為 20多種文字、被超過 250 所醫學院應用於教育改革,且被超過 50個國家應用為醫學教育的評鑑制度及準則。
- 愛爾蘭皇家外科學院醫學院與世界醫學教育聯盟準則的關係:
a. 第一次外部委員評鑑:
傳統的愛爾蘭皇家外科學院醫學院的教育制度,招收高中畢業生,施以5、6年醫學教育。雖然該醫學院已經獲得愛爾蘭醫學委員會(Irish Medical Council,簡稱 IMC) 的評鑑全部通過,但於2005年,該醫學院規畫要開始另外招收大學畢業生,施以四年醫學教育的學士後醫學系,因而對醫學院的課程進行全面性的檢討。當時的醫學院院長,邀請5位校外的醫學教育專家組成評鑑委員會,依據世界醫學教育聯盟準則 (WFME Global standards: The Basic Medical Education: Global Standards for Quality Improvement) 的9個領域及36個次領域 (9 areas and 36 sub-areas) 之標準項目,去評審該醫學院的課程。
b. 第一次外部委員評鑑結果:
評鑑委員會於 2005年的審查結果,不但非常具洞察力,而且令人深切反省。其評鑑報告中,對醫學教育課程及其管理的每一個面向,皆有評論,而且提出非常多的改進建議。整體而言,評鑑委員們認為該醫學院在 WFME 準則之36項次領域,有2/3未達到品質的標準 (quality standard),而且有一些甚至未能達到基本的標準 (basic standard)。
結論為第一次外部委員評鑑結果未通過。重大領域的缺失 (areas of weakness) 包括:
- 課程的目的缺乏明確的敘述,
- 課程內容,教學與評量之間缺乏連結,
- 評估學習的策略不適當,
- 課程的管理不佳,極須有充分授權的課程負責人,能夠支配且提供資源給課程委員會,以推動課程的整合,
- 缺乏評估技術方面的專家,無法建構及實施有效的、可靠的及有效率的學習成果評量。
- 缺乏負責醫學教育的單位,沒有領導人、負責人、立場及授權去推動課程改革。
c. 愛爾蘭皇家外科學院課程改革的過程:
隨著 2005年的評鑑未通後之結果,新接任的醫學院院長 (Dr. Maccarrick) 與其執行團隊,決定開始執行一個有重點的、按步就班、逐步的課程改革,包括
1). 教學方法的改革:
由於新成立的學士後醫學系課程採用新的教學方法,包括小組教學及個案為基礎的教學 (small group and case based learning),正好提供課程改革一個理想的測試基礎。慢慢地,這些新的教學方法,也逐漸應用於原先以傳統的、單方向講課方式為主的五、六年制的課程,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
2). 課程管理單位的改革:
校方同時指派數位新的委員,進入醫學院的資深教師執行委員會,其中包括3位新課程負責人 (cycle director),以取代並改革學科主管們為基礎的課程管理委員會,完成課程管理單位的改革。
3). 負責醫學教育單位的改革:
校方不但新任命一位醫學教育教授 (Professor of Medical Education),負責醫學教育單位,而且立即推行一個正式的課程改革策略,於2007年的上半年,已可明顯地看到課程改革步調的提升,達成負責醫學教育單位的改革。
同時,經由醫學教育教授的推薦,之前停止運作的中央課程委員會,即課程與評量委員會 (Central Curriculum Committee,又稱為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Board,簡稱 CAB) 又重新開始運作,並且成立幾個重要的工作小組,包括監督課程目的的發展之課程目的工作小組 (Curriculum Objectives Working Group,簡稱 COWG)、評量策略工作小組 (Assessment Strategy Working Group,簡稱 AWG)、評估策略工作小組 (Evaluation Strategy Working Group,簡稱 EWG) 以及醫學教育研究策略工作小組 (Medical Education Research Strategy Working Group,簡稱 MERG),以確實推動醫學教育的改革。
4). 課程的改革:
課程目的工作小組參考英國、加拿大、美國、澳洲等國家醫學教育的課程目的,開始建立一個新的課程資料庫計畫 (curriculum database plan),其目的在規畫醫學院課程中,全部教學模組的內容之地圖。
5).學生的主動參與課程改革:
在課程改革過程中,學生團體成為活躍的教改工作團隊伙伴,他們參加好幾個教改工作小組、醫學教育研討會,以及國際醫學教育學會等重要會議,提出重要的建議。
6).成立教師發展組織:
在醫學教育教授的領導下,設立了一個正式的教師發展組織,並邀請英國、澳洲及美國的醫學教育專家到校演講。此組織也贊助教師們參與各種課程論壇、國內的與國際的醫學教育會議,及發表論文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