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95 【醫學教育】UCSF醫學院新課程Foundation of Patient Care(FPC)介紹(下)」

出自KMU e-News

在2014年6月20日 (五) 10:32由Publish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一修訂 | 當前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95期  分享園地

【醫學教育】UCSF醫學院新課程Foundation of Patient Care(FPC)介紹(下)

醫學院劉克明副院長


II 配合的教學方式包括:

1. 演講(Lecture):

a. 由於在新課程的授課時數比以前減少了百分之十五,因此FPC與其它的課程負責人協調,上課時僅講授醫學生必須具備的核心知識。 b. 上課以技巧、態度及特定的主題為重點:以互動的方式示範溝通的技巧,訓練醫學生重視醫療倫理,並強調重視病人之隱私權,不可以洩露病人的秘密。

2. 小組教學(Small group):

a. 一組六個學生,二位導師(一位醫師,一位基礎學科教師)。 b. 小組教學每兩週一次,每次二個小時,整個教學共兩年,三年級時尚可選修。 c. 課程之焦點為:面談、溝通技巧、醫病關係、專業的行為等。 d. 小組學習的活動內容為:病人的面談:包括學生對自己表現的自我評量,同僚及教師的回饋,對學生的表現之回饋,錄影及討論,師生一起探討病人對「性」方面的看法。角色扮演:學生扮演乳癌之病人。 練習寫作:對多元文化衝擊及影響的看法,學生對生死的看法及感受,並學習如何與病人交談生與死。 e. 問題導向學習:重點在臨床推理及專業素養。目的在建立與其他課程內容的應用,整合基礎的、臨床的科學及病人照護的技能。

3.身體檢查小組(PE Group):

每組四到八個學生,一至二位教師,另安排高年級同學擔任助教。整個課程集中安排在頭八週。先以模擬練習,接著同學在互相練習以身體檢查技巧,並且傳授專業的素養。

4. 整合型的練習(Integrated Exercises):

一年級學生有四次,二年級學生有三次的練習機會。臨床訓練中心會安排與課程相關聯的個案,讓學生練習看病人,進行病歷的詢問及基於病人主訴的身體檢查,並且要將所發現記錄下來,以在小組中報告與討論。此項練習的目的在整合並且應用所有的臨床技巧。

5. 輔導老師制度(Preceptorships):

a. 由學校安排到各種實驗室,以練習所有的技巧,並獲得實際操作的經驗(hands-on experience)。 b. 學生被指定到臨床學習:從入學第七週開始,每三周會安排一個半天的時段,從成人醫學(adult medicine)開始,接著到小兒科,是一個縱向的學習經驗(longitudinally experience)。 c. 跟隨社區醫師 (community physicians)的學習: 醫學生看社區醫師如何照顧病人、如何問診、如何與病人互動,並將經驗與同學分享。目的是要讓學生逐漸養成專業素養及塑造醫師的角色,並了解醫學院畢業後生涯的範例。

接著Dr. Chen提到學生的評量(Student Assessment)

1. 評估學生的表現:

小組教師與輔導老師評量,以及非正式(informal)的自我評量與同僚評量。

2. 學生能力的評量:

期中測驗學生身體檢查之技能及溝通的技巧,期末考為綜合性測驗(comprehensive exam)。

3. 所有學生必須通過綜合性測驗,才能夠升級。

這是一種客觀性結構是臨床測驗(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s,OSCE),採長時間測驗,每一站考30分鐘,包括與病人之互動,撰寫報告及回饋等。病人有真正的病人及標準化病人。測驗時,教師與標準化病人考核表進行學生表現的評分,撰寫的報告,被運用來評量學生的反省(reflection)、基本的科學知識等。OSCE測驗站可包括身體檢查與發現異常、有焦點的詢問病史及需要鑑別診斷的身體檢查、不幸消息的溝通、困難情況或不易溝通的病人的處理、如何以團隊方式解決問題。

4. OSCE的評分方式:

  1. 專業素養之評分重點:a. 學生是否守時、穿著、裝備、行為等,b. 學生是否會承認自己之能力限制(會回答不知道,不會假裝知道),c. 學生對回饋意見會有所反應。
  2. 醫病關係是否良好,
  3. 溝通技巧,
  4. 體檢查之技巧:洗手、注意禮節等,
  5. 臨床之推理判斷能力。


臨床上的加強課程(Clinical Interlude):

Dr. Chen 再提及在一年級中間,有三天的時間介紹醫療的文化,包括住院病人的醫療、醫療團隊,例如三年級學生的角色,住院醫師及教師的角色,其他醫療專業人員之關係,文化、語言等的差異之影響,特別強調如何塑造專業素養等。

Dr. Chen特別強調,UCSF所謂的轉型期的見習醫學生 (Transitional Clerkship),是在二年級結束時,進入臨床課程前的十天課程。

目的:在準備醫學生進入新的角色。

內容: 醫師的角色及期待,在急診室要做什麼?一般注意事項,針頭的安全使用法、程序的技巧(IV、ABG、Suturing)、開處方、巡房迴診及口頭報告,及見習醫師之入門介紹等。

Dr. Chen提到在三年級以前的課程需要思考的挑戰:

有些主題是在學生有了照顧病人的經驗之後,才比較好教的。 例如:倫理的兩難(Ethical dilemmas)及醫療失誤,在臨床課程中需要安排處理這些主題的教學時數。

課程中間的敘述(Intersession Description): Dr. Chen提到在醫學系三年級時,有三個時段的這種Intersession Description課程,其作法是在課程與課程之間會安排特定的主題,例如:專業的發展、倫理、 知情同意、醫療系統、實證醫學、基礎科學之應用等。 這些課程是與病人照護基礎課程(FPC)相銜接的。例如在專業發展課程就採用FPC的小組,每一個時段,小組學生會有一次的聚會,這種聚會提供學生一個安全、放心的討論學習與成長的環境。 討論的題目包括: 見習學習對自己的衝擊,如何維持熱忱與同理心,什麼是非專業的行為?醫療失誤等。

Dr. Chen也提到在FPC以及時段間的課程外,尚有一些較為重要的課程,例如:在臨床前有與各學組一起上的課程(Parallel block curriculum),包括社會與行為科學研究及FPC的協同課程(coordinated with FPC curriculum),例如種族與醫療照護之獲得、禁煙課程。另外訂有學校專業素養的政策(School professionalism policy),如有學生違反了,就會被退學。

接著,Dr. Chen提到,在臨床課程之重點:

實習醫學生的評量(Clerkship evaluation),採行客觀結構式評量,有三次評量,在三年級開始及期中,以及四年級開始時,測驗重點在專業素養、人際關係之技巧(含醫病關係)、溝通技巧。醫學生四年級結束時,要參加美國醫師執照考試(USMLE Step II and CSC)。

最後,Dr. Chen提到有一門貫穿醫學一年級至四年級的課為社會及行為科學組(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SBS)group)。是由NIH提供經費,為期四年的課程,經費是用來改善社會及行為科學課程,主要是協調課程的內容及聘請授課的專家。課程重點是在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Areas)。

Dr. Chen提到推動人文課程之重點包括: a. 人文課程與醫學的藝術課程(humanism and the art of medicine),其重點為:

  1. 社會與行為科學課程需整合於基礎與臨床課程,
  2. 專業素養、醫病關係及溝通技巧需整合於身體檢查及臨床推論技巧。

b. 規畫人文課程與醫學的藝術課程成為可以教導、練習及評量的課程,其目的:

  1. 不只在醫學生具有要如何成為一位有同情心的醫師之意願與知識而已。
  2. 需要技巧才能讓病人感覺到您是一位會體恤病人的好醫師。
  3. 行為最後影響態度,因此必須教會技巧。

c. 經常的強調人文及醫療藝術的重要性。

d. 經常的提升對學生們的期待,其方式:

  1. 經由正式的課程,
  2. 透過其他相關課程,
  3. 透過學校的各種活動、文宣等。

Dr. Chen 在結論時提出UCSF FPC課程之優點:這是一個有系統的系列學習,縱向的專業發展(longitudina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學生有安全的學習環境,有導師在督導下的進行學習,可以早期辨認專業素養的問題,可以讓學生能有更加的準備,以勝任三年級時,習醫師的角色。

以上重點報告希望能提供本校各學系未來發展之參考。



enews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