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257 今天TED了沒

出自KMU e-News

在2014年12月22日 (一) 11:25由Publish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一修訂 | 當前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257期  分享園地


今天TED了沒

香粧品學系 陳冠年教授


拜網路之賜,近年來,社群分享網站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各項事業上引領風騷。譬如,逐漸流行的「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聚集志同道合的熱心公益人士,形成一股社會力量,投注在某些民眾亟需解決的問題上,彌補政府參與之不足。廣為人知的「維基百科」(Wikipedia),也是一例。與其說它是知識庫,不如說是人民論壇資訊平台(people's forum and information platform),開放給普羅大眾一個自信與互助的交流管道,突破以往金字塔式的威權掌握,學術菁英不再唯我獨尊,人人皆可提出新的觀點和論證。不侷限在單一面向的檢驗(例如資料內容準確與否),我們可以從時間發展長度、領域應用廣度和學科整合角度等不同方面,不斷地質問、發想、連結和修正。許多看似恆定的人造「真理」,在腦力激盪淬鍊下,推演質變,宛如新生。人群關係學派大師馬斯婁(Abraham Maslow)的「需要層級理論」(Need-hierarchy Theory)指出大家追求的頂級—「自我實現的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s),如今看來,對於凡夫俗子而言,已經不再遙不可及,在自身經驗的傳輸上,至少有幽微的貢獻,實現「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理想。


約莫三十年前誕生的TED (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and design),本是專業集會活動,現已成為廣受歡迎的免費線上民眾講座。它迷人之處,在於將學術殿堂的高深理論,以通俗的話語表達。難能可貴的,在大約短短的二十分鐘裡,講者簡要流利地闡述和舉例,配合畫龍點睛的圖表照片,生動地傳遞其洞察和思考的精華,直取核心,精采絕倫。聽完之後,若非醒悟而激動,便是飽足而舒暢。


在TED節目裡,細心的觀眾可以體會知識的廣度在於通達事理,而非鑽研至極,導致常人無法滲解。每段主題不侷限在專業領域的實驗結果,也有極其生活化的妙語趣談和見證分享,聽者好似在酷暑裡,飲上沁涼的瓊漿玉液,通體爽快。因此,我們見到法律背景出身的學者,講述心理學試驗對於企業激發知識工作者的成效;昔日的廣播界名人侃侃而談生命的悲歡離合如何使其參透塵世的茫然;甚至不懂電腦的木雕師傅也能啟發我們對於美學與現代科技結合的深厚涵義。這就是TED,總能鼓舞人心,即便身陷繁忙的枷鎖,依舊渴望一盞明燈,在默然的幽境裡,隱約啟示我們方向。


然而,暢銷名著「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作者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在該書中提出忠告:「任何一個興盛衰亡的故事都會打動讀者的心,因為它提供一個人類心智所需要的東西:一個簡單的成功或失敗的信念,使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原因,而忽略運氣的決定性力量及不可避免的迴歸效應。」換言之,康納曼提醒,許多事情的發展軌跡未必能夠複製,因為過程當中有許多難以預料和掌握的變數,我們必須將其納入考慮,挑戰既存的事理現象,減低感性的偏見和理性的錯覺。


這是終身學習的時代,年輕一代更是無可逃避。TED開啟一扇窗,讓所有人都能呼吸不同的空氣,得以活絡沉寂已久的想法。大家廣泛地從不同領域中汲取經驗,再從生活中理出脈絡,在工作中激發聯想,很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飽學之士的故事,有可觀可取之處,並非在於他的名氣地位,而是說故事的能力和故事背後的真切,它巧妙地與我們的處境連結或與意念對話,感動我們,吸引我們。當我們樂於與人分享,並虛心接受反饋,將形成一種綜效(synergy),帶出更巨量的思想力,無止境地繁衍,擴張人我的境界。幾乎可以確定的是,當社會具備知識普及化和分工化的有利條件,人類知識的推進速度必然加快,進而大幅改變世界的面貌,並將更多的「昨是今非」堆積在歷史檔案裡。誰能想像若干年後,學校教育模式已遭全盤替換?或者,大眾捷運完全不是今天的模樣呢?end


enews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