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257 典型立凡世 古道照今時-緬懷賴家祺組長

出自KMU e-News

在2015年1月1日 (四) 07:20由Yufech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一修訂 | 當前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257期  分享園地


典型立凡世 古道照今時-緬懷賴家祺組長

香粧品學系 陳冠年教授


利用秋高氣爽的時節,休假一天,偷得浮生半日閒,走訪旗津地區,登上旗后砲台和燈塔,俯視低望,深邃汪洋,舉目遙想,滿是滄桑。一個半世紀前,蘇格蘭醫師傳教士馬雅各(Dr. James Maxwell)等人在此地登岸,創建打狗醫院(後改為慕德醫院David Manson Memorial Hospital,並設有醫學校),成為臺灣西式醫療及其教育的濫觴,寫下歷史的扉頁。

有一回,羅東聖母醫院陳永興院長蒞校演講,提到曾在該醫院服務的西方傳教士醫生,在蘭陽奉獻半生歲月,不求名利,甚至不支取薪俸(范鳳龍醫師Dr. Janez Janež)。看似默默無名的平凡醫者,慈愛的圖像永存人心。大家耳熟能詳的馬偕(Dr. George Mackay)、蘭大衛父子(Dr. David Landsborough, III, IV)和其他西方來者,遠渡重洋,落腳在陌生國度,忍受離鄉背井之苦,他們的決定令人納悶:到底所為何來?僅僅是為履行宗教義務?或有其他緣故?

醫者,應與傳教士有相近的情懷,前者,醫身體,後者,救靈魂,都是為人保命安身,增益幸福。兼具兩種身分者,則如虎添翼,他們奉召飛往貧困之地,如同天使,帶給求助者醫治和慰藉,使卑微的人得到尊嚴。除了傳教士的身影,相信也有許多醫者,默默行善,視病猶親,盡力挽救生命。例如,本校傑出校友楊彰興醫師(第六屆),因秉持「醫師應懷著基督大愛的精神治病救人」的信念和胸懷,赴美後堅定選擇基督教醫院實習,並留在該醫院服務長達三十八個年頭才退休,在工作裡外,讚譽滿載,感召無數。

有些人投身的職場,正是他感興趣的事業,樂在其中,例如教育家、藝術家和職業運動員,令人羨慕,此謂之幸運;許多人僅求一家溫飽,必須忍受工作的侷限和催促,既無盼望,又乏熱情,將就度日,此乃無奈;令人欽佩者,就是超脫私慾和歡愉,攻克己身,為他人的需要背負巨大的勞苦,甚至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這就是真愛,父母對子女,常見如此。但若這些需要的人,並非自己的骨肉手足或救命恩人,甚至只是萍水相逢而已,此可謂大愛。這份大愛從何而來?除了當事人最知道,我們可以推測,應是由其良善的本性和信奉的真理薰陶教化而成。在基督信仰裡,「愛人如己」是整本聖經的鑰匙,它能打開世界通往天國的門。對於懷抱這件理念並化諸行動的人,必有一股堅持到底的信心。聖經雅各書裡說到:「身體沒有靈魂是死的,信心沒有行為也是死的。」這信心像是甘露,滋潤百骨,使我們免於乾枯;或似救命帖,藥到病除,拉拔我們脫離死蔭幽谷。

筆者猜想,可能因為深厚的科學訓練和對生死的超脫感受,醫生似乎比其他人較難接受信仰,可是一旦接受信仰,醫生便格外執著和投入,因為他們真正知道,生命之外還有生命,造物主掌管的是延續的生命和恆久的盼望。人生有如蠟燭,從點燃(出生)那一刻,就逐漸邁向湮滅(死亡),因此,重要的是在過程中,為社會帶來何等幫助。臺灣醫界三十位典範人物,有東洋人、西洋人和臺灣人,有揮舞大旗的社會改革者,也有默默耕耘的地方醫生,同樣散發光和熱,照亮世代,溫暖人心。各行各業的後生晚輩,在自己的崗位上,見賢思齊,踏實貢獻,誠懇助人,作為群眾當中的暖爐,帶給週遭的風雨人生,滿是溫馨和安慰。願藉本文表達對賴家祺組長的懷念,他那熱切笑容和走動服務的形象,深深映照在每一位受他幫助者的心。


  • 編按:

e快報曾於156期(民國99年6月9日)刊載[一位值得學習的人物~Dinosaur],報導賴家祺組長相關事蹟,賴組長謙虛低調,堅持不刊登他的名字,原文是以Dinosaur代之。 原載出處:http://enews2.kmu.edu.tw/index.php/Enews156_%E4%B8%80%E4%BD%8D%E5%80%BC%E5%BE%97%E5%AD%B8%E7%BF%92%E7%9A%84%E4%BA%BA%E7%89%A9%EF%BD%9EDinosaur

高醫人物誌資訊處賴家祺組長 http://www.kmu.edu.tw/~student/SA/vol47/data/kmu_p1.pdf


enews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