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39 香港理工大學暑期交換學生之心得

出自KMU e-News

在2015年10月27日 (二) 11:49由Publish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一修訂 | 當前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9期  分享園地


香港理工大學暑期交換學生之心得

護理系學生李佩玲

Image:enews39_分享園地8.jpg

出發囉!師生在小港機場合影


Image:enews39_分享園地9.jpg

我們可是很認真學習喔!


Image:enews39_分享園地10.jpg

課餘當然少不了吃、喝、玩、樂!


當楊主任告知有這項活動時,心中喜悅不已,可是擔心家人反對、資格不符以及經費不足等問題,猶豫不知是否該報名,而當要報名時,更進一步想到此次是刺激自我成長、兩岸三地護理交流以及親身體驗「虛擬病人」的課程……等等的這些機會,如果不好好把握此,那須待何時呢?於是就下定決心報名了……。而原本擔心的種種問題,很幸運地都迎刃而解!

接下來擔心的是自己的英文能力,然老師很貼心地幫我們安排英文課程,且請鍾信心老師幫我們修改英文自傳,經過這些的訓練,讓我較有信心開口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想法。而加上有鍾信心老師的強力支持,我們獲得基金會的部分補助,使得我們減少些許的經濟負擔。有老師們的祝福、同儕們互相的鼓勵,我們帶著愉快的心情出國去啦!

對於一直居住在家的我而言,第一次的出國、第一次外宿求學,顯得非常地新鮮、很有趣,但也體會到一個人隻身在外的不方便。任何事都要靠自己(所以要跟同學保持良好的交情),被迫學會洗菜、用洗衣機及不賴床。

我們修習兩門課程:症狀護理學與Health Counselling(健康諮詢)。在我們的教育中,學習的重點是由一個疾病來思考其症狀、徵象、病因及護理方式,當我們擁有這些基礎後,學習的「症狀護理學」則是教我們反向思考,由症狀及徵象來探討病因並給予適當的護理方式,這是很實用且重要的思考過程。且上完課後的小組討論,則是經典所在。在討論中,可以聽到每個人不同的思考方向,例如大陸的同學著重的是馬上下護理診斷並給予綜合的護理措施,而香港由於沒有NANDA護理診斷且不懂部分的中文專有名詞的意義(這時我們台灣的同學就發揮功用啦),但他們會用比較廣泛的層面去思考這些症狀的背後因素。經由討論的交流,我們得知三地教育方式的不同、升學管道的差異,以及在職場上不同的角色地位。

而Health Counselling的課程則帶給我滿大的刺激。這是門以英文講授的課程,全程的英文讓我漸漸習慣直接用英文去思考,雖然過程很辛苦(課前要預習,課後我們私底下還會一起討論),但這讓我更堅信我一定要培養良好的英文能力!因之前有接觸些許相關的課程,因此此課程的內容對我來說並不陌生,而難的是在於實務方面,以前都是知識的層面,而現在要實際的演練感覺很怪,經由同學間相互的學習,真正去練習如何當client、counsellor與observer,這些在我精神科實習時發揮很大的功效!

此外我們還去參觀一些重要的機構。例如之前所提及「虛擬病人」的實驗室,這讓我們護生更接近真實的情況!而「護理診所」這是我非常期待的一個機構,她是PolyU的驕傲,是由護理師來看診,且以家庭為中心,倡導健康是由自己做起,因此基本的體檢工作都可以自己來操作完成,而結果報告也可上網察知,並可以得到護理師的分析結果與建議,此外針對疼痛、慢性病等議題,可與護理師討論後得到個別化的護理措施,這些都與我們平日所熟悉以醫師為主的診所很不同!有朝一日,期待台灣也能發展此機構,讓每個人都能更重視自己的健康,並擁有更優質的醫療品質!

當然在期間,我們利用時間參觀了香港歷史博物館、品嘗香港道地的小吃與美食,以及踏及各地的街道與美景!甚至我們透過學校的活動,認識來自美國、荷蘭…等國家的交換學生,我們一起完成I’m lost in Hong Kong的活動、偷懶去品嘗西貢的海鮮、談論自己國家的民俗特色,這幾天的相處,將自己的視野更拓展了一步,這真是意外的收穫呀!

六週的交換學生課程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但它讓我看到各地不同的文化、護理領域發展的差別、各地相同對護理持有的期待,並結交不同地區的朋友、刺激我必須更努力去充實自我能力。而能有這麼豐碩的收穫,必須感謝簡淑媛老師與周汎澔老師全程的協助、金繼春老師的「雪中送炭」、楊美賞主任、鍾信心老師與護理系上上下下的老師們的全力支持,當然還有一拖拉庫國內外陪我成長的同學、朋友們!


enews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