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285【月印萬川-高醫經典人物】 劉景寬-以"I Love KMU"召喚高醫人團結
出自KMU e-News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285期 【月印萬川-高醫經典人物】
以 "I Love KMU" 召喚高醫人團結─劉景寬校長
- 本校醫學系第23屆畢業
- 現任:第六任校長、醫學系神經科學教授
- 曾任:資訊長、附設醫院副院長、小港醫院院長
本校秘書室簡怡光 撰稿
術德兼備,致力健康平權
劉景寬校長是高雄市人,但高中就讀台北市師大附中,民國64年考取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時獲得四育獎章並為畢業生代表致詞。其後進入高醫附設醫院神經科接受住院醫師訓練並就讀本校醫學研究所,以優異成績獲得醫學碩士及醫學博士學位,並榮獲優良總住院醫師、碩士班優秀畢業生、博士班優秀畢業生。除兩度赴美進修外,在高醫服務逾三十年,擔任神經科學教授迄今十五年。歷任高醫行為科學研究所所長、神經學科主任、資訊長、附設醫院副院長、小港醫院院長;現任校長。
劉校長是台灣神經醫學界望重一方之臨床醫師與學術研究者,尤其在行為神經學、失智症與腦中風等領域。曾赴美UCLA近三年,師承行為神經學巨擘Prof. D. F. Benson。1990年返國後投入開發與譯述神經心理學與行為神經學之本土化臨床診斷與學術研究工具,領導發展行為神經學及臨床神經心理學。1996年獲國衛院之五年補助,致力於研究血管性失智症(VaD)的致病機轉。帶領國內各醫學中心參加多項跨國臨床試驗,使台灣成為華人地區失智症臨床試驗之首選地區,同時展開亞洲最具規模的失智症流行病學研究。劉校長於2006年主導創立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獲推舉為首任理事長,並代表台灣與亞洲各國成立亞洲抗失智症學會(ASAD),擔任學術部主席,2008年在高雄醫學大學主辦第二屆年會。劉校長於2007年當選台灣神經學會理事長,目前仍擔任世界神經學會之臺灣國家代表。
2002年擔任本校資訊長,劉校長開創了國內醫學院校第一個資訊處,建立新一代校務與醫療資訊系統。2006年擔任附院副院長期間並繼續督導資訊,完成高醫體系三醫院之資訊系統統一規劃。擔任高醫IRB主席期間亦通過WHO下轄組織一FERCAP之IRB國際認證。劉校長所率領的高醫急性腦中風團隊,其反應速度為全國第一。並以其關懷中風病人長期照護之情懷,率先將「科技智慧健康照護」的前瞻觀念帶入高醫體系,開發出全國最傑出的遠距健康照護系統,於2009年成立全國第一個24小時服務的「遠距健康照護中心」,更成為衛生署「南區遠距健康照護區域服務中心」。劉校長亦於2011年赴美國華府參加APEC資深官員會議。遠距健康照護對偏遠離島地區及勞工弱勢族群之照顧,更是「健康平權」理念的實現,使劉校長於2013年榮獲「遠距照護傑出貢獻獎」。
劉校長於2004至2009年受命擔任策略聯盟召集人,規劃高醫醫療體系之發展,如署立旗山與署立屏東醫院支援案、參與市立大同醫院委辦案,並爭取衛生署支援索羅門群島的醫療服務援助計畫。
擔任小港醫院院長期間,積極提升醫療服務的質量,並加強臨床教學研究。配合小港醫院之區位條件成立社區醫學、環境職業醫學、熱帶醫學、重症醫學等四大醫療中心。重整醫院空間,擴建牙科門診、加護病床、高壓氧治療中心、急診室等。換置資訊系統,完成高醫醫療資訊系統統一專案。全面導入專案管理訓練,以病人為中心的角度達成行政革新。
接任校長,闡揚ILKMU精神
2012年7月,劉校長在董事會的推選敦聘下出任高醫大第六任校長。劉校長體認追求人類健康福祉與醫療服務奉獻為醫學大學教學研究之最終目的,而建構完整醫療服務網將匯聚醫學大學教學研究之能量。以「新世代、新思維、新藍圖」的精神為本校的發展前景竭力貢獻,並提出「ILKMU」的治校理念:「Innovation創新研發、Legislation法紀制度、Knowledge知識傳承、Mission使命榮譽、Universality國際視野」,結合在一起為「我愛高醫(I LOVE KMU)」,希望喚起高醫人的團結合作,找回屬於高醫人的榮譽感與價值認同。
劉校長自上任迄今,在其「ILKMU」的治校理念下,為高醫整體積極推動眾多重要革新措施,並達成多項重大改革。
Innovation創新研發
為了深化研究與邁向世界五百大之目標,加強校內外跨領域研究,整合一校三院研究與臨床資源,設立八個校級頂尖研究中心,如:傳染病與癌症、天然藥物暨新藥、脂質暨代謝……等。以校際間學術策略聯盟有效擴充資源,如與中山大學攻頂策略聯盟,與台、成、清、交及陽明等校簽署學術交流合作協議;與彰基醫院和奇美醫院緊密合作;並與產業研究機構如金屬中心、工研院實質合作。積極延攬院士及國內外知名學者至本校任職或合聘,聘有講座教授二十位。劉校長接任後快速展開國際學研大樓的驗收工作、各研究室之裝修啟用以及收回兩大禮堂的管轄權,利於研究工作的進行並舉辦國際會議。
劉校長觀察全球大學發展趨勢,將產學中心提升為「產學營運處」,提出「研創型大學」的策略方向,擴大推動產學合作連結,從學校擴及整個高醫體系。高醫師生產學競賽成果優異,如國家創新獎及戰國策競賽,連續兩年冠軍。也積極規劃「校產企業」的產生,鼓勵研究成果專利化,結合產業界資源進行校園創業。
Legislation法紀制度
劉校長十分重視建立制度與法治精神。上任後全面檢討法規適宜性,兩年間進行修正、新增或廢止之全校法規(含教學、行政單位及附設機構)共計二百四十六件。重要法規如:為提升教師研究與教學能量,改善教師評估辦法;啟動主治醫師三軌制,完成研究型、教學型主治醫師設置辦法;修訂教師聘任及升等審查辦法、系院校三級教評會設置辦法及增訂教師申覆辦法等,讓本校教師資格審查制度更趨公平公正,改善長久以來之審查爭議事件。將教師評估要求提高與多軌化,提升教研水準、鼓勵適才適性發展。修改職員工考核辦法並建立科室間績效差異機制。修訂辦法解決臨床學科教師新聘及勞保教師轉入學校編制等。
Knowledge知識傳承
劉校長重視醫學教育,帶領參與全國醫學教育會議,並於101年度通過醫學系TMAC評鑑。要求強化教學,迅速改善各系考照率。重視學生人格之養成,加強新設立之人文社會科學院師資,重整通識教育、推動全校性書院制度,培育醫療人文素養與專業品格。102年通過教育部獎勵教學卓越計畫核定四年補助經費,榮獲「教卓典範大學」,全國僅五所大學獲此殊榮。因應高齡化社會急劇需求,增設長期照護碩士學程,建構智慧長期照護平台與學程,並增設長照機構。劉校長在上任後成立「高醫大與中山大學攻頂大學聯盟」,結合兩校的資源,從教學、研究到校務行政進行多面向且具體的合作,如合作設立醫學科技研究中心、推動跨校轉系、學分互認與雙聯學制等。
本校101、102學年度獲得教育部公民素養陶塑計畫、獲選為教育部品德教育特色學校、全國大專校院友善校園特優、學務輔導工作特優。劉校長全面鼓勵學生社團活動。學生自治、藝文、運動、志工服務等社團在全國皆名列前茅,連年獲得全國社團評鑑特優,獲獎無數。
Mission使命榮譽
劉校長深刻的體認,要強化高雄醫學大學暨附屬機構的整體競爭力,必須要以「整個高醫大體系」的觀點做策略規劃、佈局及執行。首要的工作就是「促進校、院和諧」、「凝聚共識」。上任後便推動校院首長會議,整合高醫整體教學、研究、服務之規劃與執行。並建立高醫醫療體系「健康事業經營委員會」,由校長、各醫院院長及副院長擔任委員,定期討論醫療體系跨院發展相關事務,與整體重要發展政策。規劃高醫醫療體系分層醫療與特色醫療服務的建立,醫學中心以重症、尖端醫療、研究創新、與臨床試驗,區域醫院以社區特色及醫療在地化為發展目標。兩年來健經會大幅提高高醫體系醫療服務量、倍增盈餘,接辦市立旗津醫院案,並購買人慈、人愛養護之家。重整各醫院經營理念,導入平衡計分卡等高階管理工具,強化各院的經營管理。積極籌畫中北部發展、進軍中國及東南亞醫療市場。
「同心橋」是連接本校國際學研大樓與醫院啟川大樓的天橋,經徵稿票選命名,象徵學校與醫療體系的精誠合作,並宣示實踐高醫的創建宗旨。高醫大四萬多名校友,貢獻台灣社會並及於美、日與世界各國;校友的成就為高醫人精神體現與成就典範,劉校長積極聯繫校友、強化系友會功能,成立校友服務中心,建立與校友更有效溝通管道。去年與今年拓展成立中國大陸、馬來西亞校友會。
Universality國際視野
國際化的發展與學術交流合作是一個現代化大學必須具備的條件,劉校長上任後將國際事務中心提升為「國際事務處」,積極強化高醫大國際合作關係網絡與實質交流,102學年度外籍生人數倍增。培養師生具備國際移動力,積極強化姐妹校交流與實質合作,並新增海外合作學校。親自拜訪了哈佛大學加強合作,並與馬里蘭州與佛羅里達州高等教育單位研議雙學位及合作。與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匈牙利賽蓋德大學等校簽訂跨國雙聯學位。增加十五所姊妹校,如日本京都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德國科隆大學、及澳洲格里菲斯大學。並獲得許多海外校友支援協助。
學生國際醫療志工屢獲肯定,索羅門群島與馬拉威等地之志工團先後獲得教育部首獎、外交部青年大使計畫連續四年補助。為了深化國際醫療援助,並延伸至教學研究,與索羅門國立大學、馬拉威馬祖祖大學簽訂姊妹校。
劉校長深切瞭解高醫之傳承與貢獻,期許「立足高雄、擁抱台灣、放眼世界」。以一個具有人本思維的醫學教育與醫療服務者,一個具有社會責任的知識分子,一個擁有校務、院務及領導全國性醫學會的豐富行政歷練的專業學者,劉校長秉持著「我愛高醫(I Love KMU)」的核心初衷,帶領整個高醫大體系在教學、研究與服務競爭力的提升,逐步轉型成為「研創型大學」,努力奠定成為「亞洲頂尖大學、國際一流學府」的基石,讓高醫大在未來激烈的競爭浪潮中能脫穎而出,乘風再起、榮耀飛揚。
- 編按:自284期起,「人文e館」單元轉載【月印萬川-高醫經典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