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15 每月一書:宋瑞樓教授 (論醫學教育)

出自KMU e-News

在2016年5月26日 (四) 10:50由Publish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一修訂 | 當前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 第15期 充電小站

每月一書

書名:宋瑞樓教授<論醫學教育>

書評:賴其萬教授(教育部醫教會執行秘書)

轉載自當代醫學 每月一書


在當代醫學「每月一書」這專欄裡,這是非常破例的一次,因為我曾在 2002 年才介紹了廖雪芳女士所寫的<醫者之路,台灣肝炎鼻祖-宋瑞樓傳>,而今天又要寫另一篇有關宋教授的書,而且這也是第一次在這專欄介紹當代醫學雜誌社自己出版的書。本來心裡有點覺得有點猶疑,但一想到這本書主要是收集宋教授過去親手撰寫的有關醫學教育的論文,與他的傳記相當不同;而介紹好書與人同享是兩年前開這專欄的最大目的,雖然介紹的書是自己雜誌社出版的,但自知動機純正,心中就坦然不會有「利益衝突」的不安。這本書是收集宋瑞樓教授從1956年到現在一共四十一篇的文章、演講稿,內容包括一些珍貴的臺灣醫學教育的歷史與沿革(如臺大醫學院、台大醫院、台灣醫學會、以及台灣其他方面醫學的發展),一些他在不同年代對台灣醫學教育、醫學會以及醫療政策所提出的改進建議,與他在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的執行長任內對醫學生以及畢業後住院醫師、專科醫師、次專科醫師、專科護理師訓練所提出之研議,以及醫療網及轉診制度的建立。

最令人感動的是,在早年的文章裡,譬如說宋教授在1963年發表於台大醫學院刊物<青杏>的「醫學教育雜感」,文中所提出的一些觀察和建議如: 「要將新診療法導入固有診療法的領域中,事先必須有一番的研究。」,「教育能否成功,要看能否誘發學生的興趣,…必須在老師妥善指導下多提問題,使學生多用腦筋思考,試行理解。」,「減少『課堂教學』課程,而給醫學生增加『自由的時間』…,大學教育需要養成學生的自學風氣」,「所謂專家,就必須先有基礎訓練,於熟知一般醫學後,再進一步深造專攻某一部門,同時又繼續留心學習一般的及其餘部門的知識,這樣才能算是真正的醫學專家。」「住院醫師的素質對於醫學生教育上的影響極大。而這種教育法非但可以幫助教師以教育學生,而且也可以訓練住院醫師自己,這就是所謂的『教而學』 (learn by teaching)」,「診斷仍然無法單賴實驗室及儀器,一定需要由病歷和身體檢查所獲取的資料。」,這些話都是四十年後的今天仍然非常正確的看法,真可謂先知灼見,令人佩服。也由這篇文章才知道宋教授第一次到美國訪問,僅僅一年居然能有那麼多醫學教育的心得,實令人由衷佩服。

宋教授的文章裡處處都可以感受到他對過去老師們給他的教誨還是感念在心、他對從事醫療工作的樂在其中、對醫學人才培育的使命感、對醫學生生活教育的重視以及如何提高病人看病品質的關心。當他談到醫學生應該多多與來台灣實習的外國醫學生交往,以了解國外醫學教育以及醫學生的生活經驗,尤其使我感慨良多。因為我在一九七零年代初到國外時,就是透過與醫學生與住院醫師的交往才真正了解了他們的文化背景與想法,而才能感受到美國醫學教育的精髓。

宋教授也提到他年輕時對醫學生可能要求高,使得學生以為他很兇,自己反而有時感到不好意思,這也使我想起我這不用功的學生,當年在宋教授病房迴診時,總是躲在最後一排,以避免被他叫到答不出問題來的窘境,但曾幾何時,我也因此浪費了許多進步的機會。這兩年來有幸在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與宋教授共事,才有機會彌補我學生時代所喪失的機會。宋教授追憶他中學的校長推薦他們學國際語Esperanto 的一段話,也帶給我很大的反思,我不禁自問自己當年作學生時,如果有這麼國際宏觀的校長,該會帶給我多大的不同?然而我也不禁自問,我真的有宋教授的敏感度而能夠被這些好的老師「開竅」嗎?我想,醫學教育最困難的地方可能就在於如何誘導激發醫學生的興趣吧!

當宋教授交給我他所收集的這些文章時,他一再對我表示,他很擔心這些文章橫跨了四十幾年的時光,因此文中難免有些內容重複之處。當我有幸看完這些文集以後,我們建議宋教授不要再加修改,只要按年代次序編列,使讀者容易追隨宋教授的心路歷程,由此更能體會宋教授隨著時代演變,如何繼續不斷修正他對醫學教育的看法。我深信重複之處是瑕不掩瑜的。

最後謹摘錄宋教授「回顧與期待」文中的一段話,來代表宋教授對醫學志業的期許:「忙於服務病人,並如何解決診療上的困擾、參與教育、培育內科專科及消化系醫學與肝臟醫學次專科醫師。雖然偶有誤診、誤療,使我心痛,或因為事情處理不當被批評,但也接受了不少致謝與肯定,讓我樂於此行而做到今日,或者說是被這份工作迷住了。並發現這工作永遠有問題等待我改進或解決,所以如果有來世,願將今生的經驗做為參考,擔任同樣的工作。」相信看了這段話,大家都會覺得,宋教授實在是十分幸福的人,但他的學生們也都會同意,他的努力就是他今天幸福的來源。尤其難得的是台大醫學院內科賴明陽教授在他忙碌的工作中,為宋教授這本書細心校稿,以及宋教授的三位院士學生,國家衛生研究院吳成文院長、長庚大學醫學院廖運範教授、台大醫學院陳定信院長為本書作序,使讀者有機會體會宋教授對學生的影響,更彰顯他在醫學教育方面的貢獻。


enews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