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290 從大學排名談高等教育國際化

出自KMU e-News

在2016年6月24日 (五) 14:37由Publish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一修訂 | 當前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從大學排名談高等教育國際化

本校 王秀紅副校長


全球化浪潮的席捲,高等教育也已經無法自外於這股浪潮中。近期,國際高等教育的兩大評比機構:QS及THE(泰晤士高等教育),分別於二○一六年六月十四日及六月二十一日公布亞洲大學排名。高雄醫學大學正好於六月十八日舉辦QS國際頂尖大學高峰論壇;同時,接受THE邀請於六月十九至二十一日參加在香港科技大學舉辦的亞洲大學高峰會,主要是因為高醫大被通知今年進入亞洲大學排名。本人正好有機會參與這兩次的會議,親身感受到亞洲各大學如何卯足全力,爭取排名,甚至力拚前十大。如同台灣大多數大學一樣,高醫大過去對國際評比並不熱中,直到近二、三年來,才開始關注國際化評比指標。不論我們對國際評比的商業化疑慮,甚至認為是英語系國家有利的遊戲規則;然而,世界變化快速,改變已經是普世的價值,高等教育也不例外:「原地踏步將淹沒於全球化浪潮中、緩慢進步將被他人迎頭趕上」,這也是兩次會議,許多頂尖大學校長提出的看法。

這兩次會議中,個人深刻體會到亞洲大學,新加坡、香港、南韓、日本、中國的積極參與。香港約七三三萬人口,僅八家大學;新加坡約五五○萬人口,僅五家大學;然而,台灣二三○○萬人口,卻有將近一六○家大專校院。在國家有限的資源下,如何創造國際認可的優質大學品牌及培育具備競爭力的人才,值得產官學界共同深思。僅提出個人想法如下:

一、政府方面:審慎研議大學數量的合理性,在有限的資源下,投資適當經費及資源,協助具有潛能的大學(例如已進入亞洲二○○大的大學),推動國際化策略。

二、大學方面:營造國際化特色,強化國際品牌與名聲,這也是台灣相較於其他國家較弱勢的地方。

三、民間企業:投資人才培育,創造產學合作雙贏。

四、個人方面:強化英文能力,積極參與國際事務與擴展國際人脈與合作,提升台灣及大學的國際能見度。 台灣高等教育要躍升國際,必須政府、大學、民間企業等攜手合作,才能走得更遠並永續發展。

(轉載自1050624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enews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