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306 【月印萬川-高醫經典人物】醫學、人文與社會公義的承擔者-陳永興
出自KMU e-News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06期 【月印萬川-高醫經典人物】
醫學、人文與社會公義的承擔者-陳永興
- 本校醫學系第十六屆畢業
- 現任:民報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 曾任:高雄市政府衛生局局長、台灣人權促進會會長、立法委員、天主教羅東聖母醫院院長
本次訪問選在和平紀念日三天連假的週六早晨,地點在陳永興院長臺北的家中;因為二二八放假日當天,陳院長仍留在羅東聖母醫院工作,週六才搭乘客運返家,足見其工作之辛勤和服務的熱忱。
陳院長就讀高醫時,就積極參與社會服務。曾在高雄浸信會教堂長期幫助小兒麻痺的孩子復健;由於當時小兒麻痺盛行,眾多患者需要復健,他號召許多同學一齊投入,後來發展成現在高醫的幼幼社。此外,陳院長曾組織百達山地醫療團寒暑假到屏東霧台鄉從事山地醫療服務多年,也曾於高雄生命線擔任志工。
由於陳院長有強烈的正義感,他最想進入的科系本來是法律系,但在家人的鼓勵下改讀高醫。起初並未感到醫學的樂趣,後利用閒暇博覽群書,讀了史懷哲的傳記後,發現醫生也能做很多服務工作;又讀到眼科醫師陳五福捐出所得、建立盲人學校之事,深感佩服,漸漸對醫療服務立下志向。
就學期間,陳院長擔任醫學系系刊南杏社社長,由於希望醫學生能增廣見聞,遂廣邀社會各界蒞校演講。然而當時尚屬戒嚴,就曾因邀集當時一些黨外人士和《南杏雜誌》未送審、逕行印刷的行為,差點遭到退學處分。
陳院長關心社會公義的個性從在學期間持續至今。他選擇當時較少醫學生從事的精神醫學領域,為維護精神病患的權利,竭力推動精神衛生法,改善精神醫院的缺失。又在戒嚴時期發起二二八公益和平運動,協助受害者家屬最終獲得平反。又著書、從政,以圖改善社會。最後,再度回到醫療和醫學人文教育的崗位上。
陳院長擔任立法委員時,曾協助高醫與政府單位協調購置今日史懷哲大道和操場、醫學研究大樓的校地,讓昔日狹小的校園得以擴大和美化,對高醫環境的營造有巨大貢獻。
陳院長其實是高雄人,也非天主教徒,為何願意到遙遠的宜蘭羅東聖母醫院服務?原來當時參觀聖母醫院時、見到山坡上幾座外國來臺傳教士的墳墓,這些傳教士來臺後便終生於此服務,其中亦有許多獲醫療奉獻獎者。陳院長反省:「這些傳教士從歐洲來,尚不覺遠;我還可以每月回高雄,何遠之有?」於是決定來此服務。陳院長談及此事就強調高醫的社會服務是有傳統,早從杜聰明院長就任時,即有特招原住民進入醫學系就讀的制度,讓這些學生能返鄉服務。此外更有許多高醫畢業生願意深入山地偏鄉,服務醫療弱勢地區。這種精神是其他醫學院少見的,也造就高醫獲得醫療奉獻獎的人數為國內醫學院之冠。
陳院長至今仍清楚記得,在就讀四年級時,第一節藥理學的課是由杜聰明院長授課。杜院長當時年歲已高,但仍十分重視第一節課帶領學生;這節課談的不是藥理,而是醫學和人生。下課後陳院長前去杜院長研究室,索取他八十歲的回憶錄。杜院長當時除了在書上題字,又在一張小卡寫上「某年某月某日,學生陳永興來取一本回憶錄」,然後歸檔於檔案櫃中;充分顯現其治學嚴謹的態度,即使日常生活也無一絲馬虎,讓陳院長十分感佩。
訪問的最後,陳院長勉勵大學生多元學習。「老師」不僅限於課堂內,當初他藉由閱讀來增廣見聞,現在與其他醫師共辦網路電子報<民報>,希望大眾了解更多國內外的事。陳院長也鼓勵大家關心周遭事物、參與社會服務,而從事醫療行業既已在收入上頗有保障,更應多跨一步、服務社會。因為醫療最重要的目的是照顧病人,照顧病人當然辛苦,也正因為辛苦,才讓這份工作變得有意義、值得堅持下去。
(本校醫學系張皓祥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