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323 【月印萬川-高醫經典人物】醫藥工程的卓越領導者—蔡幸作

出自KMU e-News

在2017年12月23日 (六) 17:23由Okiayu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一修訂 | 當前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23期  【月印萬川-高醫經典人物】


醫藥工程的卓越領導者—蔡幸作

  • 本校藥學系第一屆畢業
  • 曾任:財團法人醫藥工業技術發展中心總經理,經濟部技術處、工業局、藥政處等計畫主持人

  畢業於高醫藥學系第一屆的蔡幸作校友,出生於日治時期,自小在臺灣首善之都成長。在民國四0年代的時空背景之下,全臺學子大多憧憬從事醫學領域,期待盡心力守護人民的健康,因此蔡校友進入藥學系攻讀,但在高醫學習四年後,卻選擇一條與眾不同的路──進入製藥工業服務。往後的四十多年裡,他在這一領域盡其畢生所學所能,提升臺灣製藥水準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標。

  高醫創校初期,臺灣仍為農業社會,學校就矗立在一片油綠的稻田農作之中,許多師資、硬體設備都尚在嘗試摸索,尤其藥學系第一屆學生上課地點不固定,甚至向鄰近國小借場地,許多醫藥界的菁英就在這簡陋的環境中兢兢業業地學習。那時全臺醫學院只有兩所:北臺大、南高醫。蔡校友遠從臺北南下學習,起初不太適應,卻因教授、同學對學術專業的堅持與努力,突破環境限制,終究學有所成。

  蔡校友踏入社會時,臺灣的製藥可比擬為新生兒,許多技術設備都還不完全。蔡校友在這個與大學完全不同的場域裡,從頭學起。所謂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當時政府規劃加強輔導藥廠的相關法規,訂定藥廠設廠標準,供各藥廠作為改進準繩,邀集各機關、專家,舉辦定期、不定期的調查。為提升臺灣製藥水準,民國六0年代,蔡校友成為臺灣第一位由政府經合會選派赴FDA(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研習,歸國後,輔助全國藥廠推廣臺灣製藥產業實施優良藥品製造規範(GMP)。

  蔡校友從畢業後進入永豐化學工業公司、赴美進修、任職科威化學製藥公司、開拓中國市場,到近年於財團法人製藥工業技術發展中心(簡稱藥技中心)承接領導職位,並擔任經濟部技術處、工業局、藥政處及農委會等多項計畫主持人,長期協助政府推動國內西藥GMP,首開由國內自行參與研發植物性新藥,通過美國FDA試驗性新藥(IND)許可之先例。在製藥業耕耘長達四十三年,為國內醫藥工程開闢大道,成就卓越,令人感佩,誠為高醫後學的表率。

  提及在高醫的求學時期,蔡校友表示,杜聰明院長在學科知識之外傳承給高醫子弟的,至今讓人緬懷不已。其以「樂學至上,研究第一」為校訓,廣開多國語言課程,包括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等,增進國際視野,以學習各方知識;親力親為帶領全校師生游泳運動,強健體魄;要求不分科系的畢業生均須繳交一篇論文,使高醫學子打下紮實的學識根基。另外藥學系首任系主任楊藏雄教授,至今亦令蔡校友深深感念;當年楊教授有感於藥學的應用相當廣泛,決不僅止於在醫院服務,因而殷殷鼓勵,啟發蔡校友投身製藥工業。

  2014年對臺灣藥品工業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里程碑,臺灣領先中國、日本及韓國,正式成為全球訂立最嚴謹製藥規範的「國際醫藥品稽查協約組織」(PIC/S)的會員,有助於國內製藥產業拓展外銷市場。蔡校友及其同事都相當振奮於這一大躍進,然而相較於全國整體製藥工業的進步,國內藥學系似乎慢了腳步。蔡校友多有感嘆,目前藥品製造工廠依法規定,須要聘請監製藥師,卻多半很難請到適當人選,加上學校所授與製藥相關的知識也不足以應付工廠實作,相當可惜。高醫藥學系已成立五十餘年,歷史悠久,蔡校友鼓勵目前在學的學弟妹,既身為高醫人,就應積極把握大學時光,珍視高醫累積半個多世紀的資源,不論是學術知識、前人經驗,都該好好善用,培養實力。

  訪談之後,翻閱蔡校友的「榮退紀念冊」,製藥中心的同仁一致提到蔡校友以身作則、宏觀果斷、親力親為的領導方式,這正是一個可敬的典範,在專業上有成、在同事間受愛戴。儘管已自藥技中心退休,蔡校友的風範長存於業界。

(本校心理系宋如意 撰稿)



enews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