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336 【月印萬川-高醫經典人物】社會的良心,進步的力量—吳樹民

出自KMU e-News

在2018年8月1日 (三) 14:36由Okiayu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一修訂 | 當前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36期  【月印萬川-高醫經典人物】


社會的良心,進步的力量—吳樹民

  • 醫學系第七屆畢業
  • 現任:臺北仁濟院內科顧問醫師、財團法人臺灣醫界聯盟基金會董事長、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副董事長
  • 曾任:美國堪薩斯市密蘇里大學醫學院臨床教授、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總統府國策顧問


  擔任過高醫校友會理事長的吳樹民醫師,自小在臺北長大,到高醫讀書是第一次長期離家,但陌生的環境並未讓他感到隔閡,他在橄欖球校隊找到許多同樣來自建中的學長,四處參加比賽,甚至拿到大專盃亞軍。那時學校只有三棟建築,四周都是農田,但開放的校風讓他非常自在,師長如杜聰明院長、德文老師顏蒼淮教授,都以臺語授課,更顯親切。他和班上同學情誼深厚,畢業已快五十年,同學半在美國、半在臺灣,至今彼此都有聯繫,乃至聚會。

  醫學教育的第七年,吳醫師和另外十四名同學到臺北榮總實習,服完兵役又回榮總當了兩年住院醫師。其後,通過美國ECFMG考試(Educational council for Foreign Medical Graduates),1969年出國再從實習醫師做起,經過多年努力,不但在美國開業,還受聘到密蘇里大學醫學院,後晉升到臨床教授,一邊看診、一邊教學。

  吳醫師在美國廿年,成功晉升當地上層社會,年近半百、卻重新思考起自己接下來的人生。美國的自由民主風氣,帶給他很大的啟發。他在美國參與臺灣同鄉會的各種活動,但如果留在美國,終究是為美國效力。身為臺灣人的他,下定決心,於1989年返臺,接任去世不久的父親吳三連所留下的自立報系發行人一職,希望用下半生,為臺灣做些具體的事。儘管自立報系最終因不堪虧損而結束,但他卻因此認識許多人,如中研院的李鎮源院士。李院士創立「臺灣醫界聯盟」,並擔任首任會長,吳醫師則是副會長,自此正式加入社會運動行列。吳醫師和該聯盟為推動臺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連續十幾年,每年帶團到日內瓦進行宣傳與遊說工作;此外,也接受衛生署委託,成立「國際醫藥法規協合會臺灣促進委員會」,對推動臺灣的臨床試驗,對生技醫療進步有相當貢獻。

  在參與社會改革和從事醫師本職的過程,吳醫師遇到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如現任羅東聖母醫院院長陳永興,也是高醫校友,早在學生時代,陳醫師便常深入山地做醫療服務;出社會後,更帶領一群律師推動二二八平反運動,對促進臺灣社會的公平正義、還原歷史真相有重大功勞。吳醫師充滿感情地表示,在臺灣的社會運動史中,高醫學生不但未曾缺席,反而佔有重要地位。像是南社的創辦人曾貴海醫師、剛卸任南社社長韓明榮醫師、東社創社社長余文儀醫師,加上創設北社的吳醫師本人,都是出自高醫。換言之,他們這一代的高醫人對社會都有一份責任感,願意花時間、精力從事改革,讓社會變得更好。

  「現在的人不缺專業,而是欠缺視野以及對社會的關懷」,基於這樣的感受,吳醫師近年來的公開演講,主要都是希望喚起大家對公眾事務、臺灣社會的關心。不過,吳醫師對未來並不悲觀,他認為從聲援洪仲丘事件一直到三一八學運,看到高醫學弟柳林瑋的身影,也看得出現代年輕人的聰明、活力與勇氣,他勉勵在學的學子除了讀書,也要留意各種社會事件,關懷這片土地。

  儘管畢業於1966年,但吳醫師無論人在美國或臺灣,都和高醫、和校友聯繫緊密,他對高醫的感情與期待格外深切。當年王國照醫師尚在考慮是否接任校長一職時,他就曾予勸進,希望王醫師能將美國的新氣象、新制度帶回高醫,讓母校更加進步。如今母校邁向下一甲子,吳醫師認為高醫已不只是一所私立學校,它對社會有舉足輕重的意義與影響力,所以未來董事會應以開闊的心胸,接納校友的加入,積極進取,邁步發展。 吳醫師現在擔任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的副董事長,也持續在醫院看診。他是病人信賴的醫師,也是臺灣進步的一股力量,高醫人的精神,在他身上展露無遺。

(臺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李麗美 撰稿)

enews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