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351 人跟禽獸只有一線之隔

出自KMU e-News

在2019年4月8日 (一) 14:41由Okiayu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一修訂 | 當前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51期  分享園地

人跟禽獸只有一線之隔

本校 楊俊毓副校長

  陸委會主委陳明通日前接受廣播專訪時說「人如果只顧物質生活,吃得飽就好,那跟禽獸有什麼差別」,他的說法被解讀是暗諷最近登陸拼經濟的高雄市長韓國瑜,他的這一席「禽獸說」引起軒然大波,日昨陳明通特別舉行記者會兩度鞠躬道歉,坦言措辭不是很恰當,引起許多人感覺不舒服,對自己的失言,要跟大家說抱歉,他無意對任何拼經濟的國人同胞有任何不敬之意。

  人和禽獸的差別在哪裡,孟子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這個問題「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幾希就是一線之隔,差一點點而已,意思是太少了。

  其實人也是動物禽獸的一種,我們大可不必看不起禽獸,在馴化的動物中,狗和馬的溫和忠誠是有名的,狗能為人類看門打獵,也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馬可為人類奮力拉車。劉備託孤給諸葛亮,孔明表達願像狗和馬一樣的效忠效勞,即有「效犬馬之勞」之意,後來「犬馬之勞」即用以表示甘願任憑使換,為人奔走效力的意思。

  孟子所說的差異就一點點而已,那一點到底是什麼?孟子在〈滕文公篇〉說,做人有做人的道理,如果只吃得飽,穿得暖,生活寬裕,安居逸樂,卻沒有仁義的教養,不知禮義,那就和禽獸差不多了「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對此感到憂心,派契擔任司徒,教化民眾要: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就是儒家所說的「五倫」。

  孟子也提出人倫道德上四種最基本的心理行為,又稱為「四端」,他說:「惻隱之心,人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意思是說仁的行為是由憐憫傷痛之心發端的;義的行為是由羞恥憎惡的心發端的;禮的行為是由辭謝退讓恭敬的心發端的;智的行為是由分辨是非的心發端的。這仁義禮智的4種好行為,就是這四種心理行為(四端)的擴大,因此若沒有這四端「無惻隱之心」、「無羞惡之心」、「無辭讓之心」、「無是非之心」被孟子視為簡直不是人「非人也」,有時就成為「禽獸」的代名詞。

  孟子認為人與禽獸的最大差別在於有無仁義的靈魂,一般人往往容易忽視仁義,只有講究修養品德高尚的人才注意到保存這一點「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特別提到舜帝,他說舜帝從一般事務的道理和人類的倫常出發,天性自然的行仁義之道,不是因為知道仁義的可貴而行仁義,那只是把仁義當成一種形式而已「舜明於庶務,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

  罵人是奸佞「小人」、「壞人」畢竟還承認他是人,但若罵人「不是人」,是「禽獸」,是「畜生」,這就罵得很厲害,這是非常侮辱的言詞,通常是指人做出無道德的禽獸行,像列子就罵夏桀、殷紂,雖然都有眼耳鼻口等七竅,都是人的樣子,但是心是獸性的「夏桀、殷紂,壯貌七竅,皆同於人,而有禽獸之心」。如果有人罵人連禽獸都不如「禽獸不如」,那可就罵得更厲害了,這又是什麼意思呢?

  是有典故的。

  阮籍是三國末年的詩人,擅於寫五言詩,是「竹林七賢」之一(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貪戀杯中物,喝起酒來毫無節制,一喝就是狂飲而酩酊大醉,一醉就是幾天不醒,這是他生在亂世採取消極避世借酒裝瘋、裝瘋賣傻的態度,來躲避當時嚴酷的政治現實不得已的選擇。

  阮籍不愛做官,他聽說步兵營的廚人能釀造美酒,便請求去擔任步兵校尉,以便每日都能喝個痛快,所以後人又稱他為「阮步兵」。阮籍有個名聞遐邇才貌出色的女兒,司馬昭(就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司馬昭)看中了她,想為兒子司馬炎(即後來的晉武帝)娶媳,就派人向阮籍家求婚,阮籍不想將女兒許配給司馬家但又不敢拒絕,因此每當司馬昭使者來問時,就縱狂飲酒,喝得爛醉如泥、醉醺醺,一問三不知,稍一甦醒,又抱起酒罈猛喝,狂醉了六十多天,使司馬昭派去求婚的使者,始終無法與阮籍說上半句話,最後只好作罷,放棄聯姻這件事。

  有一次,司馬昭和一些大臣在閒聊,阮籍也在場,恰巧這時有一位大臣說,近來有個案子,兒子竟殺了母親,阮籍就故意狂言說:殺父親還可以,竟然有殺母親的嗎?話一說出口,大家對他側目而視,司馬昭質問他「殺父乃天下之至惡,難道你認為可以嗎?」

  阮籍不疾不徐、不慌不忙道來,他說「凡是禽獸大概都知道母親是誰,而只有極少數知道父親是誰,所以殺死父親是禽獸的行為,但若殺母親,連禽獸都不如了「殺父,禽獸之類也。弒母,禽獸之不若」。阮籍的解釋合乎情理(其實符合生物世界的現象),臨時應付的才幹眾人誠服,司馬昭也不好怪罪他,其實無論是弒父或弒母,都是窮凶惡極,傷天害理,有違倫常之事,都是「禽獸不如」的行為,這個成語典故出自〈晉書 阮籍傳〉。

  我們常說人為「萬物之靈」,但禽獸中也的確有仁慈之心的美事,例如羔羊跪乳,烏鴉反哺等不勝枚舉,相較之下,有時人反而不如禽獸,禽獸除了要吃飽外,沒什麼大的壞心腸,人除了求得溫飽之外,有時壞心眼很多(飽暖思淫慾),因此有所謂的「狼心狗肺」「豬狗不如」「蛇蠍美人」之輩。

  最後總結一下:孟子說人與動物最大的差別其實就是人有人性(四端),一旦失去人性,喪失理智,獸性大發,則無異禽獸,甚至「禽獸不如」,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印度詩人泰戈爾曾說:當人是獸時,他比獸還壞(Man is worse than an animal when he is an aninal),這句話不就是「禽獸不如」的最佳銓釋嗎?


enews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