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352 可信賴專業活動(EPAs)在臨床教育之角色

出自KMU e-News

在2019年4月18日 (四) 11:46由Okiayu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一修訂 | 當前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52期  醫學院專題

可信賴專業活動(EPAs)在臨床教育之角色

蔡哲嘉副院長

什麼是可信賴專業活動(EPAs) ?為什麼導入EPA 整體評量?

  「可信賴的專業活動」(Entrustable professional activities, EPAs) 是荷蘭醫學教育學者Olle ten Cate2005年起發展課程規劃及整體評量概念模式,基於近年來醫療政策與醫學教育界,如美國醫學研究院(Institute of Medicine) 報告指出「病人安全」受到危害之嚴重事實,我們須省思過去臨床教育訓練模式缺失:「訓練時程到了,學員就自動晉階」,然而未能確保受訓學員的核心能力是否已達到專業標準而能獲取證照?是否已具備「勝任」程度來執行臨床任務讓病人安心? 因此,醫學教育的主流趨勢是以「能力為本、成果導向」為臨床教育訓練之架構,如ACGME六大核心能力。同時我們須從情境擬真如「客觀結構性臨床」(OSCE) 進展到工作中的多元評量,EPA之核心概念就是: 實地觀察受訓學員執行特定臨床任務,依據學員臨床能力給予不同層級的督導,授權決定學員是否勝任獨當一面,給予病人完善安全的照顧,這核心概念與國際醫院認證評鑑(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 )分級授權準則是昒合一致的。

EPA如何評定「可信賴程度分級授權」?

  過去台灣醫醫學院訂定醫學生畢業必備80項技能及能力等級,期待醫學生畢業前達到Level 4 是在幾近/或臨床實境中,展現其執行能力,教師「全程督導」,最高Level 5是醫學生能獨立執行,「在需要時教師及時協助」。相對比較EPA 督導授權等級定義是有所區別的,目前高醫參考文獻訂定執行EPAs 之督導層級共分五級,如表所示,這須由指導老師依據平日觀察考核及工作中多元評量工具,例如病例個案討論至少2-3次評核符合標準,方可以給予授權認定,必要時在醫院層級由臨床能力委員會作最後確認核定。

等級(Level) 分級督導可信賴程度
1 觀察/模擬情境下執行
2 直接督導下執行: a.共同完成、b.需要時介入
3 間接督導下執行: 隨時侯傳,再度確認
4 允許獨立操作執行,事後確認
5 督導與教導同儕/資淺學員


醫學生核心EPAs包括那些臨床任務?如何銜接住院醫師訓練?

  美國醫學院協會(AAMC) 訂定13項核心EPAs, 規範其醫學生須完成通過評核,佐證其基本臨床能力已能達到要求,方能進入下一階段的住院醫師訓練,具體臨床任務EPA範例包括:1.蒐集病史及執行身體診察,2. 建議並判讀常用診斷及篩檢的檢驗,3. 開立醫囑與處方,並能加以討論,4. 執行一般醫療程序等。近年來全球醫學教育機構積極推動發展,並將EPA 模式由畢業前延伸至畢業後訓練階段,並與住院醫師訓練之「里程碑」(milestone)進階制度銜接融合。目前高醫在107學年度起在教育部深耕計劃支持下,醫學院與醫院臨床教育訓練部協同合作,由內、外、兒、婦、神內、骨科、及麻醉部執行前導型EPA 課程設計及評核計畫,從種子教師培訓開始、教案撰寫、到線上評量規劃,須先與臨床教師及受訓學員完成共識,進一步啓動試評到正式評量。


結論

  EPAs是從能力導向的臨床教育訓練課程規劃,從擬真情境演練建構先備知識、技能和態度之基礎能力與實務經驗,落實與結合日常病人照顧,實地觀察進行整體評量受訓學員臨床任務的勝任能力,給予分級督導及授權可信賴程度,期望達到臨床教育的核心價值目標:受訓學員核心能力達到獲取證照之專業標準,病人能接受安全完善的照顧,組織機構培育符合社會需求之健康專業人才。

enews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