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362【月印萬川-高醫經典人物】跳出框架,致力研究—蔡吉政
出自KMU e-News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62期 【月印萬川-高醫經典人物】
跳出框架,致力研究—蔡吉政
- 本校牙醫系第五屆畢業
- 現任:中山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講座教授
- 曾任:高醫口腔醫學院院長、牙醫學系系主任、牙醫學研究所所長、美國賓州大學牙醫學院客座教授
三杯咖啡靜靜置於桌上,七十一歲高齡的本校傑出校友蔡吉政教授坐在咖啡廳窗旁,娓娓道出五十多年的回憶。蔡教授是高醫牙醫系第五屆畢業生,記得剛入學時,牙醫系報到三十多人,但畢業時只剩五人。當年牙醫師被稱作「師傅」,地位不高,家長不敢和別人說自己小孩讀牙醫,甚至學生在火車上不敢拿牙醫相關書籍出來看。許多就讀牙醫系的學生皆轉系,而他因無法支付轉系的費用而留在牙醫系。因為社會風氣的影響,當年牙醫系的師資和設備極度缺乏,基礎科目都是醫學系、牙醫系一起上課。雖然辛苦,但這樣的合班,讓他學到許多醫學基礎知識,也跟著醫學系學生進行衛教活動,做國小兒童的蛔蟲檢查。
談到最懷念的教授,蔡教授對認真教學並發放講義的「牙科保存學」吳基生教授,以及「生物化學」楊振忠院長、張鈞昌教授的印象特別深刻。楊院長與張教授上課內容豐富,並會不時抽點學生回答問題,學生不但不會怕教授,還會在上課前一天用書包占前排的位置,可見其受歡迎的程度。
由於當時臺灣社會對牙醫的負面態度,大學畢業後,蔡教授並未立即成為執業牙醫師,而是嚮往國外深造,「跳出框架」。起初並不順利,後來聽從學姊田醫師的建議:「先出去再說」,以參加臨床醫事檢驗師(Medical Technologist)臨床訓練的方式,到美國底特律城的韋恩大學接受訓練。其後拒絕了半工半讀的機會,不辭辛勞前往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一篇探討「血小板與多型核白血球在Forssman Shock的角色」論文,開啟蔡教授的研究生涯。
蔡教授從高醫牙醫系畢業生口中得知外國畢業牙醫師也可考取美國牙醫師執照後,在賓州大學補課並取得賓州牙醫師執照。提起準備考試的那段日子,蔡教授特別談到學習應追根究底,不僅了解正確的選項,也須找出其他選項錯誤的原因,以徹底釐清自己的觀念。
對於國外求學的過程,蔡教授提到最大的困難在語言,怕聽不懂醫師電話指示,也不敢多與美國人交談,而越不敢講,就越學不到,且遭以英文為母語的人欺負、瞧不起。在茫然無措的留學生涯中,蔡教授遇見一生的貴人──Norton Taichman。Taichman教授如家人般給予蔡教授許多幫助,不僅替他寫推薦信,也不搶研究生的功。當其他人勸Taichman教授不要接受英文不佳的東方研究生時,他曾說:「如果日本人的英文和美國人一樣好,那他們就不是日本人了」,十分體恤東方人的語言困擾。
或許蔡教授選擇的是一條艱困孤獨的路,然而孤獨卻沒有選擇他。蔡教授多年的努力並沒有白費,1984年應謝獻臣校長之邀,返國任教,得到一展長才的機會。在高醫任教的廿五年間,協助校方購入模擬人頭等教學器具,對於推動牙醫學系總校友會的成立更是不遺餘力。另外,尤為可貴的是,即使如此忙碌,他仍然指導學生發表大量論文,積極地培養、提攜後進。蔡教授自1972年至今,發表有關牙周病、口腔癌等論文超過二百篇,許多都刊登在SCI期刊,學術成就斐然。
蔡教授認為高醫畢業生的特質是能力紮實,但開始較不敢衝;不過經過一段時間,就能看出真實力。他鼓勵學生:牙科是個心理科目,要和病人溝通;另外,給予助手的指示、材料、器械等等,不要太複雜,而是以KISS(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為原則。至於對高醫的期許,蔡教授建議母校,一些制度當精益求精,使之更加完善,才會越來越進步。
- 編按:自284期起,「人文e館」單元轉載【月印萬川-高醫經典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