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147 我們的工作-八八水患災害地區生態指標及環境衛生監測

出自KMU e-News

在2010年1月7日 (四) 15:03由Yufech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一修訂 | 當前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147期  生命科學院 專題


我們的工作-八八水患災害地區生態指標及環境衛生監測

生物醫學暨環境生物學系 邱郁文


莫拉克颱風來襲,釀成嚴重的八八水災,連日豪雨、土石流帶來地貌的改變,對人民居住的環境帶來損害,對生態系中生物群聚產生干擾(disturbance),甚至摧毀。這次的災害對高雄縣桃源鄉、那瑪夏鄉、茂林鄉的重災區的生態及環境衛生產生嚴重的破壞,隨之影響到居民的生活品質及身心健康狀況。

災區健康環境的監測迫在眉梢,因此,我們動員了生物醫學暨環境生物學系的研究人員,並結合高雄師範大學生命科技系及嘉南藥理科技大學環境管理系,組成研究團隊,開始分析災區生態特性、研擬復育時需要的環境參數,結合過去長期監測的樣點,開始建構一個一災區災民生活環境為主軸的研究架構,在兼具與災區家園重建及復育生態學實際的考量,由專業角度探索生態體系的動態變數。我們全力配合學校的整合計畫,與各學院研究及醫療團隊,開始對災區環境衛生、健康照護的服務及研究,已積極主動的態度,全力思考如何由身、心及環境,協助災區進行健康社區營造之衛生教育及環境照護復建工程。

生態研究的團隊,將研究方向主題並針對災區屬性規劃為四大研究主軸,配合本校既有的設備與資源及本系人力及設備進行研究,程建中博士針對陸域生態研究進行陸域無脊椎動物環境指標-昆蟲的群聚調查,謝寶森及陳炤杰博士由陸域脊椎動物環境指標-鳥類,進行多項群聚監測及評估,水域生態的研究室在災區是ㄧ項挑戰性挺高的項目,所以邱郁文及黃大駿博士分工合作收集水域環境指標,如附著藻類、底棲生物、魚類的群聚調查外,並監測水文環境因子等協同研究。由水域及陸域生物指標,建立代表環境健康程度的指標系統,我們所有的環境生態資料庫將由傅耀賢老師架設資料庫,將所有影像、地理資訊、生物棲地到聲音參數,這些資料全部數位系統化後將是為首度針對災難區域建立的環境生態及生資料庫,再結合指標生物監測系統,可進一步提供災後環境衛生、健康照護及健康環境(ecological health)重建時的參考依據。

生態團隊開始進入災區現勘後,目賭山河巨變後的災難現場,同時我們都覺悟人類在大自然的力量顯得多麼的微小,人應該開始思考如何人與環境如何共存,將智慧該用改善對待自然的態度,我們應該共存,而不是同歸於盡。


Image:enews147專題-1.jpg


後記-在採樣時看見一棵孤立在乾凅泥流中的老樹,樹幹上掛著幾乎乾枯的伏石蕨,我們可以想像,老樹所在地曾是一片森林,森林濕涼的微氣候讓陰性的伏石蕨茂密的附著在樹皮上,但當泥流吞推倒其他樹木,留下唯一的老樹,伴著他夥伴都不見了,開闊的新環境,保不著水氣的風加上陽光直射,最後老樹將看著長伴著他的伏石蕨在懷裡慢慢死去…



enews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