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152 許自己一個美感品味的人生

出自KMU e-News

在2010年4月7日 (三) 11:29由Yufech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一修訂 | 當前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152期  通識教育中心 專題


與藝文相約,與美相遇--

許自己一個美感品味的人生

通識教育中心 蓋琦紓 副教授


在重視心靈環保的21世紀,藝文欣賞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份,「美感品味」是文學與藝術的核心價值,是無價的人生資產,可以為我們人生、生活加值,活出生命的熱情與意義。

藝術是以審美的方式來認識世界和人生,藝術反映現實的本質,我們生活的現實世界萬象紛紜,而藝術所表現的則是純粹的。龍應台曾說:「文學與藝術使我們看見現實背面更貼近生存本質的一種現實,在這種現實裡,除了理性的深刻外,還有直覺的對『美』的領悟。」文學與藝術作品裡呈現兩個世界:一個是有限的、再現的、經驗的,即人的情感世界,可以看到現實世界的某些影子,另一個是超越現實的永恆無限的想像世界。藝術的重要本質即是從有限到無限,美是文學與其他藝術所必具的特質,美是無限、自由的,而最無限、最自由的莫如心靈,所以最高的美都來自於心靈的表現。

美感(aesthetic)一詞源自於希臘文,指感覺的認知,不同於理解的認知,美感經驗的獲得來自於主體(創作者、欣賞者)的觀照或凝想,不涉及實用與利害關係的觀賞,對於客體形相的直覺,藉由想像力的協助,進入主客不分、物我合一,自由的狀態而獲得一種快感。不過美感與一般快感有所不同,德國美學家康德認為快感停留在感官刺激的狀態,只能獲得短暫的過癮,往往造成心靈的麻木、空虛;而美感則從感官的刺激提升到心靈的層次,帶給我們心靈的感動與滿足。

一般人往往重科學、輕藝術,其實兩者傳達的是不同性質的內容,科學所處理的,是可以客觀地肯定、判斷的真理;藝術則是處理存在的真理,脫離不了我們的主觀感受與認知。科學語言是透明的,表達明確的意義;而藝術形式則充滿隱喻與象徵,以喚起欣賞者的想像與美感,文學語言更是「意在言外」。科學與技術的創新發明改善人類的生活,而文學與藝術則進一步彰顯人類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兩者是缺一不可。

許多人看不懂文學藝術作品的隱喻與象徵,往往將藝文欣賞視為畏途,其實文學與藝術作品的解讀、詮釋並沒有標準答案,作品豐富的生命是由作者與讀者共同創造的,每個人去欣賞藝術作品,所獲得美感經驗都是獨特的。藝術可以解放我們的眼界,給予生命「源頭活水」,達爾文在自傳裡曾懊悔他一生專在科學上做工夫,沒有保持年輕時對於詩和音樂的興趣,到老時想用藝術來調劑生活的枯燥,卻無法再感受到詩和音樂的美好。藝術需要品味、沉思,方能與美相遇,培養藝文欣賞習慣、同情共感的心靈,將能領悟生命存在之無限美好。


enews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