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221 前副校長賴永勳教授蒞校主講「活出精采」紀實

出自KMU e-News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221期  活動回顧


前副校長賴永勳教授蒞校主講「活出精采」紀實

圖書館推廣出版組 蔣雲鳳



於民國94年底急流勇退的本校前副校長賴永勳教授於5月1日(三) 12時~14時蒞校演講「活出精采」。他表示,精彩或不精彩,其實是主觀認定,精彩不一定是世俗所認為的成功,只要是自己付出努力,從中得到快樂,不是為別人活,就是精彩的生活。這6年多來賴永勳教授過著簡單、退而不休的生活,到處做公益演講,廣結善緣,與各行各業的民眾分享交流,因而結交各領域的受友,世界更寬廣。他平時喜愛和夫人步行到近郊中都溼地、原生植物園等地,享受大自然的花花草草,徜徉在美麗的事物當中,實實在在地“活在當下”。

賴永勳教授說,精采的生活必需建立於循序漸進的良好生活習慣:1. 健康的飲食。2. 均衡的運動。3. 良好的生活作息。4. 懂得感恩。5. 做公益。賴永勳教授表示,醫療工作者常常要照顧別人、傳遞健康資訊,但卻是最差的自我照顧者,有時連最基本的健康飲食也做不到。賴永勳教授說要活得更健康是需要付出努力的。賴永勳教授勉勵在座學生從年輕時就要開始培養好習慣,別把年輕的本錢消費完,健康是由好習慣累積而成的。

對於年紀稍長的人,也不要輕易放棄鍛練身體的任何機會,賴永勳教授舉出曾有醫學實驗讓80多歲的老人做體能加強訓練,結果讓肌肉比以前更發達,反應和平衡感更好;此外,賴永勳教授以日本國寶級醫學泰斗、1911年出生的日野原重明為例,日野原重明一百歲了,至今仍坐地鐵為人義診,近年更致力於世界各地提倡75歲以上的健康「新老人會」,大力主張「慢性病應更名為生活習慣病」,賴永勳教授相當推崇日野原重明的理念,他覺得所謂老人病其實就是壞習慣病,愈早有這樣的認知,並愈早努力實行變成習慣,才能老得更健康,到晚年不依賴別人。

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心靈也要照顧,最好方式是隨時有顆感恩的心。從每日的飲食做起,我們現在可用金錢很容易地買的到飯菜,但是仔細想想其過程都是人家辛苦的心血結晶,因為許多人的付出,我們才能得到我們所擁有的。有了這樣的體認,回饋之心自然油然而生,就會想為這個社會做些有意義的事。賴永勳教授說,要回饋社會其實不必等退休,在現在的崗位上就可以做得到,學生就是把書讀好,把研究做好,將來做個有用之人。上班族就在工作場域上盡自己的本份,有服務他人之心也是一種回饋。

賴永勳教授鼓勵年輕人無論在任何階段,做什麼都要很投入,他以自身為例,雖然讀醫科是父母期待的,但求學期間看了史懷哲傳記,深受感動,助人的種子在心底發芽。民國63年當內科住院醫師,當時高醫財務困難,無法購置昂貴的血液透析機,他眼睜睜看著尿毒症病人受苦而難過,好不容易有貿易商人陸續捐贈三台,有了機器,但當時沒有人會血液透析技術,被當時擔任內科主任的蔡瑞熊派去台大學習技術,這項工作需要花費很大的體力與時間,賴永勳教授覺得學什麼就要像什麼,不但專精所學,還另外主動多學了腎臟穿刺,請台大急診室無論何時都可通知他去觀察任何的相關病例。

後來回高醫開始了台灣南部最早的血液透析治療。當時因設備少,一台透析機一天要洗6個病人,賴永勳教授索性就睡在洗腎室,與病人一同住院,也因此得到病友的敬重。而病友長期洗腎過程中產生的其他病變及痛苦也讓賴永勳教授感同身受,為了解決他們的問題,也開始投入相關學術、臨床研究。

賴永勳教授為了幫助別人,自己也因而提昇了醫療與學術地位,賴永勳教授說付出愈多,得到也愈多,他也感恩上天所給他的,讓他在人生中看似居高位時可以毫無負擔地離開做自己想做的事。

賴永勳教授接著分享《做你自己》這本好書,股神巴菲特的兒子彼得巴菲特所著,彼得從父親那裡獲益最大的是一套人生哲學:「開創你自己的人生大道。」這讓他勇於做自己。他在名校史丹佛大學只唸了三個學期便決定休學,從零開始打造音樂夢,儘管過程歷經波折,但他終於靠自己的力量,走出了屬於自己的人生大道!他曾贏得美國電視界最高榮譽「艾美獎」,奧斯卡最佳影片「與狼共舞」精華的一幕「火舞」配樂也出自他的手筆。此外,他還推出了許多張音樂專輯。他既是全美知名的音樂人,同時也擔任NoVo基金會的會長,投身公益,回饋世界。從父親身上,他看到了什麼是認真和自律、如何勇於面對挑戰,並且盡情徜徉自己所選擇的人生。令賴永勳教授最佩服的是彼得不管做什麼都很投入,這也是賴永勳教授一貫的精神。

天下雜誌日前報導台灣幸福指數調查中,不同的世代,有不同的生命歷程,幸福感也因比較而有高低,結果發現,愈年輕,幸福感愈低,最值得關注的是「七年級」(22歲到31歲)。他們對自己的現狀自評分數,居各世代之末。主要原因可能是不容易找工作,覺得前途茫茫,日前媒體吵的沸沸揚揚的22K薪資,也讓他們不敢談戀愛,結婚。賴永勳教授覺得年輕人還是要立定志向,不管外在環境如何,都要勇於面對解決困難,因為抱怨並不會讓事情更好,抱怨只是在傷害自己。

賴永勳教授舉出生在澳洲沒四肢的Nick,可以想像,Nick所面對的挑戰和障礙。他也曾想自殺過三次,父母就鼓勵他不要去理會那些負面的東西,他漸漸培養能助他克服這些挑戰的正向態度和價值觀。後來開始演講分享他的故事和經歷,從而幫助其他人勝過生命中各種的挑戰,讓看似殘缺一一化為祝福,鼓勵和啟發人們活出最大的潛能,不要讓任何事物阻礙完成理想。 他的第一本書就叫做《沒手、沒腳、沒煩惱!》(No Arms, No legs, No Worries!)。賴永勳教授說,如果一個生來沒手、沒腳的人,他的生命可以活得如此精彩,我們是否應該讓自己的生命活的更亮麗呢?


enews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