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266 代誌大條

出自KMU e-News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266期  分享園地


代誌大條

香粧品學系 陳冠年教授


有一則笑話說,一對夫婦協議:丈夫只負責家裡的大事,妻子管理小事,至於何者為大事,何者為小事,這屬於小事,全由妻子決定。哈哈,原來老婆才是一家之主。筆者認為,睿智的妻子在小事尚未釀成大事之前,預先管控風險,避免日後付上代價;高明的丈夫則能大事化小,縮減影響範圍,節約處理成本,如此一來,夫妻便可相安無事。


組織的管理者理應具有先見之明,參透事理脈絡,掌握因果關係,才能防範於未然。譬如,郭台銘先生常講「魔鬼藏在細節裡」,想必他應有切身之痛。許多大事都是由小事演變而來的,一如蝴蝶效應(The Butterfly Effect),起初沒人關注的枝節,却導致日後巨大的災難。大型機器中的小螺絲釘,鬆了一點,或許暫時無關緊要,機器運作正常如昔,此時若有例行檢測或防呆措施,便能安度風險危機;否則當螺絲釘鬆脫了,機器停擺,損失慘重。


誠然,人非聖賢,難以預料某件小事最終可能變成大事,直到「代誌大條啊」,才成為事後諸葛。幾個環節的失誤,起因大家的疏忽,或因惡小而為之,終於付上代價。若能記取教訓,至少學到功課。但若是心存僥倖,或事不關己,抱著「反正天塌下來有別人頂著」,或「在自己任內別出現大事就好」的心態,就令人扼腕。電腦程式和會計賬簿中只要有一處錯誤,雖全盤皆亂,但尚可稱為不幸中之大幸,因為失誤的結果立刻顯現,或有及時補救機會。但若風氣人心慵懶鄙陋,反應在工作上,好比油融於水,看似無害,無形之間,本質已變,一旦火苗引燃,便轟然大作。既如此,尤應防微杜漸,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去年喧騰一時的食用油事件,蔓延深廣,主事者固然其心可誅,把關者更是其心可議,豈是一個「疏忽」所使然?姑息足以養奸矣。


十年前暢銷一時的名著「問題背後的問題」(The Question Behind The Question, QBQ, 作者 John Miller)提及,組織管理最令人擔憂之處,在於許多人只看到表面問題,而未深究問題背後更為嚴重的文化現象(組織氣候不良),以至問題層出不窮,難以根除。那些表面問題(例如披薩外賣店讓顧客平白多等十分鐘、加油站免費咖啡壺空了而未補充、飛機上播放的影片與節目表不同),看似無大礙,其實已經隱然形成內傷。基層人員習慣於互相推諉,領班店長視而不見,大家自掃門前雪,不體諒同事,更不顧念公司,久而久之,顧客逐漸離去,賠上公司品牌,換來一起沉淪的代價,後悔莫及。


不論法條或守則,乃眾人集思廣益的產物,有其規範或指導的意義,須常省思檢視,才能與時俱進,督促成效。倘若執法不嚴,得過且過,形同具文,其所敗壞者,豈只一二違規事件,觀念心態,更厲於此。企業界採行標準作業程序、ISO、內外稽核等措施,防弊興利。許多非企業機構有樣學樣,自評內控一一上場,投注心力時間,或有相當程度收穫,然而,有時却被譏為東施效顰。其既不以利潤為導向,許多工作指標未能反應積極意義,甚至蓄意模糊內情,虛應故事,避重就輕。員工得過且過,大家成為溫水中的青蛙,未能警醒察覺,或不願面對隱藏的危機。究其根本原因,乃在於人性管理問題,這正是所有組織最棘手的盲點和死角。


管理盲點如何識破?易地而處,答案就明白了。譬如職場上的某員工,寬以待己,目無綱紀,請假隨意。此人身為家長,對於輕率藉故抗拒上學的孩子,疾言厲色,催逼上路,毫不妥協。何以如此差別?因為他愛孩子遠多於愛公司和同事。當個人的角色轉換,想法作為自然不同。


團體中,有識者具備見微知著之本領,有志者補強經驗短淺之不足,有為者革除因循苟且之積習,人人若能擇一而從之,易於形成共識,承平時能鞭策精進,困頓時可力挽狂瀾。組織裡的小事,就不會成為引爆炸藥庫的導火線,也不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諸位看到細節呢,還是看到魔鬼?end



enews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