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355【月印萬川-高醫經典人物】守護光明的使者—蔡瑞芳

出自KMU e-News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55期  【月印萬川-高醫經典人物】

守護光明的使者—蔡瑞芳

  • 本校醫學系第十九屆畢業
  • 現任:蔡瑞芳眼科診所院長、財團法人臺灣防盲基金會董事長
  • 曾任:長庚紀念醫院眼科部主任、上海復旦大學客座教授、亞太眼角膜學會—ACS創辦人之一

  蔡瑞芳醫師是臺北著名的眼科醫師。2012年,一個停做雷射近視矯正手術的決定,更讓他聲名大噪。事過境遷,問他當初不怕得罪人嗎?他坦言擋人財路,的確得罪許多人;但攸關病患的健康與權益,他須為病患著想,更須對得起良心。

  在他的診所裡,他最重視的陳設是一幅他自己擬就、並請人以隸書寫成的書法:「在世界許多角落,人們仍面臨失去光明的威脅,你與我,刻不容緩的參與,防盲復明,是光明的使者」,可說是他的自我期許與責任宣言。

  為此,他堅守職責,以專業與耐心挽救病患視力,更在2001年創辦「財團法人臺灣國際奧比斯防盲救盲基金會」(2017年2月份通過衛福部審核,現變更名稱為財團法人臺灣防盲基金會),赴各地義診。不過,他耿直的個性、充滿人文精神的理念、熱心公益的情懷,早在大學時代便已顯現。

  出身醫師世家的他,原本鍾情生物,後來喜歡物理,高中分組時想選擇甲組,有志讀核工,但父親問他:「你讀那個要做什麼?出來後甘會飽?」使他走上並不排斥的醫學。在高醫,杜聰明院長以外,他印象最深刻的老師就屬教國文的許成章教授:「他用臺語教學生讀詩經,把詩經的音律之美完全表達出來!」蔡醫師興趣廣泛,在校參加過土風舞社、美術社,還創辦羅浮群。平日跟著幼幼慈惠社的伙伴去龜山育幼院照顧小朋友,也到當時中正路的教會幫忙小兒麻痺的學童復健,寒暑假則隨著山地服務隊深入偏鄉,關懷弱勢。此外也經常和阿米巴詩社的學長陳永興、楊寬弘,交換對歷史、時事的看法,培養出判斷是非、溝通表達的能力,並深受教解剖學的蔡滋浬老師影響。後來陳永興醫師接辦《臺灣文藝》,蔡醫師是他重要的支援。

  修完課程,蔡醫師先在林口長庚做實習醫生,畢業後到國泰醫院服務,但隨即又回到長庚眼科,從基層醫師做起。一趟美國佛羅里達邁阿密大學眼科研究所的進修,讓他帶回新的氣象與技術。看診之餘,寫國科會計畫、做研究;擔任主任後推動改革,要求年輕醫師讀研究所或出國。近五十歲時,他開始思考未來的生活方向,後來決定離開長庚,自行開業。

  隨著健保制度給付範圍不斷縮小,開業醫師在成本管控上的壓力極大。為了生存,走向醫美變成趨勢,以眼科來講,則是鼓勵病人接受雷射近視手術這類自費的商業醫療。醫師在這個環境下,如何遵守醫學倫理?蔡醫師強調,不管是什麼樣的醫療行為,都應讓病患事前瞭解到可能的風險與併發症;醫學院要重視醫德教育,老師們應以身作則,須能把持得住。

  高醫的步調,相比臺北而言很慢。以眼科來說,在陳振武醫師的時代是很優秀的。醫學的進步,要有基礎醫學當作墊腳石,高醫要鼓勵醫生持續進修,要有研究的精神。蔡醫師認為高醫的畢業生出來後都表現得很好,很有競爭力,但他身為高醫的校友,對高醫仍有深切的期許「現在的年輕人事實上不是草莓族,從太陽花學運可以看到,他們的頭腦已經超過我們這一代了。但是很重要的是一定要OPEN,開放自己。

  蔡醫師是國內第一個獲《英格蘭醫學雜誌》新登載論文的本土醫師,儘管自行開業已經十年多,仍維持過去的習慣,持續做研究、發表論文,並接受國際各單位的邀約,進行演講或教學。其目的首先是希望能為不同病患解決問題,另外則是為了提高臺灣的能見度與國際地位。為病患著想、為臺灣爭光,總是不斷挑戰自己、做超越能力所及的事,是他帶給人的印象,也應是他之所以成功,並且令人尊敬、感動的最大原因。

(臺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李麗美 撰稿)

  • 編按:自284期起,「人文e館」單元轉載【月印萬川-高醫經典人物】


enews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