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飛鳳傀儡戲劇團有感
出自KMU e-News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231期 高醫書院專欄
錦飛鳳傀儡戲劇團有感
傳習書院醫學系張皓祥
鼓聲喧闐、人聲鼎沸,鎂光燈聚焦著,戲偶與弄偶人的光影在布幕前巧妙地互動,看戲人的掌聲經久不息,今天的校園夜晚在操偶師的逗弄之下,鬧騰的很。
不同於前些日子的音樂會、踢踏舞表演,今天的藝術季活動由民俗氣息濃厚的錦飛鳳傀儡戲劇團接棒演出,開場即以貼近傳統文化的「祥獅獻瑞」掀起表演高潮,不僅為今晚的演出訂下喜慶的基調,更與觀眾訂下契約,今晚不歡不散、不鬧不歸是我們彼此之間無言的默契,映入眼簾的是一隻活靈活現的獅子帶著桀驁不馴的神態,昂首闊步地從布幕亮相,綴以富有節慶氣息的音樂,現場彷彿時空錯置,可古可今,我們是誤入了哪條巷弄?在柳暗花明、豁然開朗之際,廟會的野台子戲迎面而來;還是幸運地坐在巨蛋的貴賓席上,欣賞著各方好手與獅裝,在矚目的國際獅王大賽競技、爭艷呢?而這樣表演的序曲,也與高雄年度慶典大事「戲獅甲」呼應著,舞獅也許只是廟會慶典中再平凡不過的橋段,然而在此每一個獅偶的步伐、動作,都讓你不得不為之讚嘆,精緻玲瓏的戲偶確實吸睛,然而操偶師那專注的神情,卻更教人醉心,醉心於擺弄線頭的協調性,也醉心於這完美協調背後的甘苦滋味。
在把遮住操偶師雙手的布掀起前,攫獲我目光的是那操弄戲偶幾近零失誤的熟練度(你或許不曉得,光是一個戲偶上的提線就有多達十六條,而這還只僅只於基本線條,遑論具有其他複雜動作的特殊戲偶了),不過當那布被掀起,很快地,情境又有所轉換,而我想這也是這晚活動中最為精彩的一瞬,你可以發現,戲偶所呈現出來的靈活度並不是被擺弄出來的,更準確地說,那彷彿就是雙人舞般,懸絲締結起的不僅只是表面的連結,更有彼此的信任與尊重,我是這麼相信的,弄偶人正在將自己的生命力灌輸在戲偶上,小心翼翼地、戒慎恐懼地,而這並不是因為降低表演的失誤率,而是在於表演者對戲偶的尊重,對表演本身的尊重,而這些元素,都是成就今晚表演成功的關鍵。
節目逐漸進行到尾聲,活動來到了下個階段──「有獎徵答」,此時主持人丟出了一道難題:「我們知道戲偶有十六條基本操縱線,那麼這十六條線分別在戲偶的什麼位置?」,當大家都還來不及思索時,一位樂齡大學的學生非常有自信地,自告奮勇上台回答,她邊介紹自己,也不疾不徐地拿出了筆記本,並完整而正確地回答了主持人方才的問題,弄得全場歡聲雷動,我也不由自主地奮力為她鼓掌,並不僅是因為她出色的回答博得大家的掌聲,那一刻,我覺得那個畫面煞是有趣,一個大學的角落,一個夜晚,一個出色的藝術表演,將各個年齡層的人大家匯集至一處,我甚至可以感受,那位樂齡大學的學生回答的時候,內心也有青春奔騰燃燒著,那樣珍貴的互動,那樣的氛圍,令人印象深刻,令人特別動容。
傀儡戲小檔案:
- 關於錦飛鳳傀儡戲劇團:(引用自人社院活動簡介)
錦飛鳳傀儡戲劇團創立於一九二0年代,為三代相傳劇團,原為布袋戲劇團,幾年後習藝有成,即自組「錦飛鳳劇團」,以演布袋戲為主,傀儡戲為輔,近年來除努力加強表演技藝之外,亦求教於文化界專業人士和藝界同仁,為求技精,更遠渡異域習藝,幾年下來,台灣錦飛鳳已逐漸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不但獲【文建會】甄選為網路劇院表演團隊,且多次獲【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邀請,且在中正紀念堂的【台北燈會】中演出,並多次出國參與國際性文化藝術節的演出及交流,於89、90兩年度入選為【高雄縣傑出演藝團隊】,更加肯定「錦飛鳳」在表演藝術界的表現。
- 台灣有哪三種傳統偶戲?
- 布袋戲,也稱作掌中戲,為由「下」弄「上」。
- 傀儡戲,也稱懸絲戲偶、提線戲偶,或稱嘉禮戲(閩南話),為由「上」弄「下」。
- 皮影戲,也稱皮戲,或稱皮猴戲(閩南話),透過燈光照射在白幕所產生剪影演出。
- 在高雄哪裡可以看到傳統偶戲呢?
傳統偶戲可以說是高雄的文化特色之一,在岡山文化中心即有皮影戲館;而阿蓮區則有傀儡戲文化藝術館
- 傀儡戲偶的十六條基本操縱線位置:
第一、二條在戲偶的頭部; 第三條在戲偶的背部; 第四條在戲偶的胸部; 第五~八、九~十二條分別在戲偶的左、右手; 第十三、十四條分別在戲偶的左、右腳; 第十五、十六條則是左、右的手後線; 若戲偶角色為「生、旦、淨、末、丑」中的丑角, 則會多兩條線在戲偶的臀部,以表現其詼諧逗趣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