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341 研發處

出自KMU e-News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39研發處最新消息


目錄

高雄醫學大學實驗動物中心公告

申請請遵守本中心網頁公告之流程,因目前使用人數眾多,小鼠飼養已超過本中心最大容量, 尤其申請籠數較多時,需要較長時間安排,計畫主持人請斟酌計畫執行期限,提早提出申請. http://www.kmuh.org.tw/www/clireser/實動5/3.doc

本中心之收費標準公告於本中心網頁. http://www.kmuh.org.tw/www/clireser/data/money.pdf

聯絡人員:吳俐臻 辦事員 連絡電話:分機2024


健康資料庫研究設計諮詢服務

服務對象:凡有興趣申請健康資料加值中心之資料庫者,含高醫教職員工生及校外研究人員,皆可申請資料庫研究諮詢服務。

費用:免費。

預約辦法:請先找出您方便的開放時段填寫並送出線上預約單,完成預約後本中心將寄送確認信給您。 相關服務網址如下:http://cchia.kmu.edu.tw/index.php/健康資料庫協作諮詢預約。


科技部訊息

107年度「博士後研究人員學術著作獎」申請案,即日受理申請

依據科技部「博士後研究人員學術著作獎遴選作業要點」第2點規定,申請人須為申請機構內任職1年以上之博士後研究人員。故申請人線上填寫並繳交送出申請書時,須為申請機構之現職博士後研究人員,且其博士後研究人員年資合計須達1年以上。請檢附現任博士後研究人員之在職證明,以及任職博士後研究人員年資合計1年以上之資歷證明。另參選著作如同時向其他單位申請獎項時,請於申請書「二、參選著作發表及得獎資料」之「參選著作曾獲得之重要學術獎勵」欄位中敘明。有意申請者請於107.10.17下午5時前完成線上作業同時副知研發處以利彙整函送科技部申請。


第四期「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即日起接受申請

以人文關懷及學術研究創新的角度,探討台灣各區域當前面臨的社會變遷問題。透過重要議題的研究及行動方案之設計,來彰顯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對社會改革可能的貢獻,突顯各區域之特色,並營造有品質的社會生活環境。計畫主持人必須在申請機構內整合既有團隊,提出整體規劃,每一申請機構限申請及執行一件。申請作業分為計畫構想書與研究計畫書二階段。有意申請者請於校內截止日107.10.26下午5時前備齊計畫構想書及個人資料表(含計畫主持人及共同主持人)紙本及電子檔各一份送至研發處,以利彙整函送科技部申請。


徵求「年輕學者養成計畫」申請案

科技部為培植科研新世代,鼓勵年輕研究學者多方面大膽嘗試、勇於創新,並進行國際研究與交流,拓展國際視野及影響力,自107年起推動「年輕學者養成計畫」(含愛因斯坦培植計畫與哥倫布計畫)。本計畫與一般科技部計畫不同之處,在於申請者除公私立大專校院編制內專任學者外,亦鼓勵具研究潛力惟尚未獲大專校院聘任之年輕學者申請本計畫,但審查通過者須於一定期限內獲得國內大專校院聘任,科技部始予核定計畫。 愛因斯坦培植計畫:以跳躍思考、勇於創新、大膽逐夢為主軸,鼓勵多方面與自由嘗試各種發想,發掘有潛力的新興議題進行探索。申請人年齡須在32歲以下,具有博士學位,或博士畢業3年以內且年齡未逾35歲,每件計畫每年補助經費以不超過500萬元為原則,執行期間為3至5年。 哥倫布計畫:以探索未知、放眼國際、追求卓越為方針,鼓勵長期投入有潛力的重大創新構想,同時到國外的研究機構進行研究與交流,建立國際合作團隊,拓展國際視野及影響力。申請人年齡須在38歲以下,具有博士學位,每件計畫每年補助經費以不超過1,000萬元為原則,執行期間為3至5年。 旨揭計畫全面實施線上申請,各類書表請務必至科技部網站(http://www.most.gov.tw)進入「學術研發服務網」製作,於填寫申請書之「研究計畫內容」時,請依旨揭兩項計畫精神及審查重點撰寫計畫書。並請於校內截止日107.10.24下午5時前完成線上申請作業同時繳交送出,並副知研發處以利彙整函送科技部申請。


107年度第2期補助延攬人文學及社會科學類(含科學教育領域)博士後研究人員,即日起受理申請

旨揭補助延攬人文學及社會科學類博士後研究人員,除符合「補助延攬人文學及社會科學類博士後研究人員試行要點」第三點第(二)項規定,得以隨到隨審申請方式提出者外,凡向該司申請延攬博士後研究人員均須於規定之二期申請時程內(每年5月及10月)提出,續聘者亦同。非依該要點規定期程內提出者,恕不受理。有意申請者請於107.10.1至10.31止完成線上申請作業同時副知研發處,以利彙整函送科技部申請。


學術研究講座-如何撰寫研究計畫

本校為提升教師及臨床醫師撰寫計畫之能力,特邀請陽明大學生命科學院陳鴻震院長及中研究蒞校演講,期望透過專家之經驗分享,提高大家申請政府機關如科技部計畫之申請率及通過率。

▼演講時間:

       場次一、107.11.14 (三) 中午 12:00-13:30(中研院陳瑞華特聘研究員)
        場次二、107.12.04 (二) 中午 12:00-13:30(陽明大學生命科學院陳鴻震院長)

▼地點: 本校第一教學大樓B1演藝廳

▼教師成長點數及醫院教師成長教育訓練時數

▼凡參加此活動之教師或研究人員,未來申請研發處負責計畫時將列入加分之依據

▼會後備有餐盒

生科司107年度「智慧科技於農業生產之應用」專案計畫第二次徵求公告

科技部生科司107年度「智慧科技於農業生產之應用」專案計畫第二次徵求公告。計畫書採線上申請作業方式,請於107.10.8下午5時前完成線上作業同時副知研發處,以利彙整函送科技部申請。


科教發展及國際合作司-「雙/多邊國際科技合作」

科技部為加強推動與全球重點國家之雙邊科技合作,業於官方網站:關於科技部-本部各單位網站-科教發展及國際合作司-「雙/多邊國際科技合作」項下公告旨揭一覽表,並將依各項雙邊徵件公告上線後,隨時更新資訊,供下載參考運用https://www.most.gov.tw/sci/ch/list?menu_id=24276c85-b77d-4277-a415-11c8d257cfcc&view_mode=listView


徵求補助臺英國際夥伴關係建立暨交流計畫(IPA)以及雙邊學術研討會(IW)

科技部與英國生物技術暨生物科學研究委員會 (Biotechnology & Biological Sciences Research Council, BBSRC) 為了促進臺灣與英國在「一般生物科學及生技相關」領域(惟,人體醫學不屬BBSRC補助範疇)之合作研究,於2010年重新洽簽科學合作協定並自2013年起開辦補助「國際夥伴關係建立暨交流計畫(International Partnering Awards, IPA)」以及「雙邊學術研討會(International Workshops, IW)」。其中IW計畫屬單一活動,為1年期計畫,是為強化BBSRC策略性主題研究之合作,媒合英國和其他國家之科學家,確定共同合作領域及推展國際合作之可能性;IPA計畫屬2年期計畫,目的在媒合臺、英兩國學者,特別是年輕研究人員(博士後與博士生),期透過雙方在生科議題共同研究之交流活動(包括赴彼國利用其大型設備或儀器等設施執行研究),對個人現階段或兩國該領域之研究有提升或顯著加值之效。有意申請者請於2018年09月10日至2018年11月9日(校內截止日)完成線上申請作業並繳交送出,同時副知研發處,以利彙整函送科技部申請。


徵求臺英雙邊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人員交流計畫(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 and Mobility, IPM Scheme)

科技部與英國人文社會科學院 (British Academy, BA) 為鼓勵臺灣與英國雙方研究人員在「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進行合作研究,於2000年簽署合作協議,公開徵求臺英雙邊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人員交流計畫(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 and Mobility, IPM Scheme);自2017年起雙方協議停辦IPM計畫,啟動臺英雙邊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人員之小型合作研究計畫(Small Research Grant, SRG),屬1年期計畫。有意申請者請於2018年09月05日至2018年11月2日(校內截止日)前完成線上申請作業並繳交送出,同時副知研發處,以利彙整函送科技部申請。


徵求2019年臺灣-愛沙尼亞(MOST-ETAg)雙邊合作計畫人員交流互訪計畫

科技部徵求2019年臺灣-愛沙尼亞(MOST-ETAg)雙邊合作計畫人員交流互訪計畫。本計畫須由雙方計畫主持人分別向科技部及愛沙尼亞研究委員會(ETAg)同時提出申請始能成立。臺方申請人應依申請須知第八點所述方式,至科技部網頁之「學術研發服務網」提出申請。並請於校內截止日107.10.26下午5時前完成線上作業並繳交送出,同時副知研發處以利彙整函送科技部申請。


徵求2019-2022年臺灣-德國(MOST-DFG)雙邊協議擴充加值國際合作研究計畫

科技部徵求2019-2022年臺灣-德國(MOST-DFG)雙邊協議擴充加值國際合作研究計畫。本項臺德雙邊合作計畫不限合作領域,惟須由臺灣及德國雙方計畫主持人共同研議完成並提出英文合作計畫書,且分別提送科技部及德國研究基金會審查。任一方未收到申請書,則合作案無法成立。其中我方主持人應依本公告所述方式向科技部申請「擴充加值型(add-on)國際合作研究計畫」,科技部將主動增核國際合作主持費。有意申請者請於107.11.26下午5時前完成線上作業同時副知研發處,以利彙整函送科技部申請。



(研發處許幼青提供,單位主管:陳韋妤組長、鄭添祿研發長)


enews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