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392 『健康』新血輪:新進教師的努力耕耘與優質成果

出自KMU e-News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92期  健康科學院專題

『健康』新血輪:新進教師的努力耕耘與優質成果

健康科學院 黃友利院長

  健康科學院每年定期舉辦年終成果暨展望會,由各學系主管就現況分析、成果紀實及未來展望進行報告與分享,今年基於~攜手齊心 加值健康 同行致遠~的願景特別邀請本學院近三年新進教師(公衛系梁富文助理教授、醫放系柯建志助理教授與楊晴晴副教授、醫技系王述綺助理教授)發表教研成果,期能開展更多學術合作與跨域加成的新契機。

  公共衛生學系梁富文助理教授鑒於兒童死亡率台灣與跨國或同區域間比較之研究甚希,梁老師利用世界衛生組織與歐盟公開資料,比較台灣兒童死亡率與OEDC國家比較的相對排序改善程度,結果發現台灣兒童死亡率高於多數OECD國家。除了著重於跨國比較外,亦進行方法學比較分析,檢視我國活產定義,與歐洲國家相同以新生兒體重小於500克、小於1000克或懷孕週數小於22週的早產兒定義,並採用各種方法比較台灣與歐洲國家在嬰兒、新生兒死亡率上的排序是否改變。研究結果發現,台灣嬰兒死亡率與23個歐洲國家相比,排名在第十名,不論是否排除出生體重小於一千克。由於台灣新生兒體重小於500公克比例較多,計算嬰兒或新生兒死亡率時,須謹慎考慮分母活產之定義。梁老師亦曾參與國家衛生研究院「2030兒童醫療與健康政策建言書」之編撰,協助撰寫「第一章-兒童健康指標之現況與展望」內容。此外,梁老師於執行國民健康署委託之「臺灣兒童死亡原因複審及分析先驅計畫」,整理了歐美國家推動兒童死亡回顧(Child Death Review, CDR)不同作法與優缺點,並提出我國兒童死亡回顧之初步規劃與建議。接續於民國107年執行國健署之「107年台灣兒童死因複審地方先驅計畫」,於台中、高雄以及花蓮三個縣市推動試辦,累積本土CDR經驗,做為未來全面推動地方執行之參考,以完善我國CDR機制。此外,也進行相關行政資料庫之比對連結,分析我國兒童死因分布整體情況,提供國民健康署未來全面推動地方執行兒童死亡回顧具體參考。再者,國際上已有案例以大數據分析,建置風險預測模型,協助兒少保護單位偵測高風險個案。民國108年梁老師繼續承接國民健康署委託之「兒童多元資料整合與死亡脈絡研究計畫」,藉整合我國多元且豐富的全人口行政資料,運用預測分析技術,找出兒童死亡相關危險因子,建立預測模型,加強高危險群特徵辨識,以達早期預警避免死亡事件發生。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柯建志助理教授專長於分子影像在幹細胞胞外體治療研究上應用,鑒於間葉幹細胞是目前應用於人類疾病的細胞療法最具潛力的細胞來源,至今以間葉幹細胞療法進行多種疾病治療的臨床試驗在全世界多國大量進行。柯老師團隊利用間葉幹細胞與其分泌的胞外體,結合團隊的多種活體分子造影技術如電腦斷層,正子造影,單光子發射斷層掃描,活體螢/冷光造影等,評估幹細胞在多種疾病治療的療效以及進行幹細胞與其胞外體的活體追蹤。相關的研究包括多種影像工具剖析大鼠光化學法誘導腦中風的疾病進程與病理機轉,追蹤移植幹細胞與其治療成效;輻射傷害的幹細胞治療與影像追蹤等,以及目前轉以幹細胞所分泌的胞外體進行疾病治療與影像追蹤相關研究,初步成果可見幹細胞胞外體治療可在骨質疏鬆以及阿茲海默症的小鼠模式看到成效,在骨質疏鬆方面,幹細胞胞外體可讓骨質疏鬆的小鼠在電腦斷層影像的多種骨質指標獲得改善,分析其胞外體內含微小RNA也直指與抑制DKK1有關的治療訊息路徑。而在阿茲海默模式方面,幹細胞胞外體治療也讓患病小鼠在行為上獲得改善,PET腦部影像顯示18F-FDG攝取改善以及偵測類澱粉蛋白的11C-PIB積聚下降。針對胞外體的追蹤,柯老師團隊也利用核醫同位素In-111標誌血球細胞之技術,進行間葉幹細胞胞外體標誌做活體影像追蹤,觀察其活體分佈,存留時間,藥動等資訊,是橋接日後進行臨床試驗前重要數據。除了幹細胞胞外體的應用,腫瘤胞外體對於癌症進程與癌症行為也代表了豐富意義,現階段腫瘤胞外體對癌症可作為一可靠診斷因子之外,其對於治療產生的反應也蘊含豐富資訊,柯老師團隊正針對癌症放射治療後,腫瘤胞外體的內容行為變化,以及如何影響腫瘤微環境造成預後不佳的機制探討,找出其中參與的關鍵因子,期許能在未來改善治療效果。醫學檢驗生物技術學系王述綺助理教授的研究專長為病毒性肝細胞病變和相關肝癌之研究、腫瘤微環境的改變和療效的關係、細胞氧化壓力對DNA傷害和修復能力之探討等。雖然C型肝炎在治療上已有有效藥物來抑制,但對於曾被感染過的患者而言,其C型肝炎病毒誘發肝癌的發生仍未有效下降,王老師團隊希望找出能幫助預防和管理HCV相關的HCC的預後標記及/或標靶分子,研究團隊發現不只是肝腫瘤組織,血清中的胞外噬體lnc-DANCR與C型肝炎病毒相關的肝癌復發也具有統計上顯著的相關性。此針對C型肝炎病毒相關肝癌開發液態檢體細胞的外囊泡做lnc-DANCR的偵測來評估術後和追蹤復發的病程,未來能以簡便的技術和低侵入的血液樣本幫助病患有效評估和追蹤其預後。另一研究探討細胞內HCV高低病毒量的研究成果也發現,HCV低病毒量的細胞具較高活性的DNA修復和存活能力,並且深度定序基因分析發現HCV低病毒量感染的細胞和癌症以及細胞移動有明顯的相關基因增加。這兩個關於HCV epigenetics研究對於現今病毒藥物治療後評估肝癌發生和追蹤復發都有重要的進步性。醫放系的楊晴晴副教授為最近期的新進教師,楊老師自從2019年8月進入本校醫放系服務至今,教研主軸著重於電腦斷層影像的輻射劑量與影像品質的相關議題。首先在國際交流部分,楊老師於2019年9月邀請了電腦斷層螺旋式掃描的發明者 - 日本藤田醫科大學Tsujioka Katsumi教授蒞校演講,本次活動可望有助於開拓醫放系學生的國際視野與萌發科學思維。其次在學術研究上,楊老師發表的期刊論文來自於4個研究主題。第一個主題是在於探討冠狀動脈血管攝影的運動假影修正技術,是否有助於降低高心率病患的輻射劑量。在冠狀動脈血管攝影,低心率病人只需收集心臟舒張相的影像資訊即足以進行疾病診斷,然而高心率病人需要收集心臟收縮相與舒張相的影像資訊以確保影像品質,故高心率病人的輻射劑量通常較低心率病患要高。在使用了運動假影修正技術後,能夠使部分高心率病患的舒張相影像提供足夠的影像品質,但需要小心鑑別適合的病患族群。故楊老師團隊在本案收集87位接受256切電腦斷層冠狀動脈血管攝影,經由資料的統計分析得知,對於心率小於67 bpm的病患,使用運動假影修正技術有助於縮短輻射暴露相位於心臟舒張相,但運動假影校正技術對於心率高於67 bpm的病人並沒有顯著的影響,本篇論文於2019年9月發表於British Journal of Radiology。第二個研究主題在於探討冠狀動脈鈣化掃描是否可以結合低劑量電腦斷層技術。目前臨床使用的冠狀動脈鈣化量化分析法Agatston Score是於90年代提出,其所對應的原有掃描技術與目前最新的低劑量電腦斷層技術並不匹配,如想要活用低劑量電腦斷層技術於冠狀動脈鈣化的量化分析,勢必要對Agatston Score提出修正。本案使用胸腔假體探討3種不同體型病患在具有6種不同冠狀動脈鈣化病灶時,以12種不同低劑量掃描條件成像下,其冠狀動脈鈣化病灶量化值的變動情形,並利用多變異數分析法生成量化分析的動態校正模型,本篇論文於2020年2月發表於Journal of Applied Clinical Medical Physics。第三個研究主題是探討單一醫療機構的電腦斷層輻射劑量分布情形,與其所屬掃描技術的對應關係。本案收集了影像診斷部所屬的6台電腦斷層掃描儀於一年間所生成的28147案病例,除了計算出頭部、胸腔、腹腔的診斷參考指標外,也利用了多變異數分析法生成輻射劑量在不同病人體型的掃描參數對應模型,以瞭解在各種臨床情境下輻射劑量的主導掃描參數,本篇論文於2020年10月發表於Diagnostics。第四個研究主題是期望利用捲積神經網路,自單一120 kVp電腦斷層影像生成雙能影像。雙能電腦斷層影像可以生成虛擬單能電腦斷層影像,故可提升電腦斷層的影像對比度,此外,雙能電腦斷層可以實現含碘對比劑的量化分析。但在目前的商用機上,如果要獲得雙能量影像需要進行80與140 kVp兩次掃描,故會使病患劑量上升。本案利用電子密度假體生成捲積神經網路的訓練與驗證影像資料,由捲積神經網路所生成的80/140 kVp的雙能影像,經由測試證實可用以提升影像品質與實現量化分析,本篇論文於2021年1月接收於Journal of Applied Clinical Medical Physics。

  綜觀上述本學院近三年新進4位教師(公衛系梁富文助理教授、醫放系柯建志助理教授與楊晴晴副教授、醫技系王述綺助理教授)整體教研成果的優質表現,除了顯示新進教師們的教研熱情之外,也展現了健康新血輪的優異發展潛力。

▲健康科學院年終成果暨展望會

enews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