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133 醫學院校如何挑選適當的學生?

出自KMU e-News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133期  分享園地【醫學教育】



醫學院校如何挑選適當的學生?

醫學院 劉克明副院長


臺北醫學大學於98年4月7日舉辦「選材與紮根:21世紀的醫師培育」會議,與會者包括黃崑巖教授、賴其萬教授、賴春生院長、鄒國英院長、黃天祥教授、台北醫學大學邱文達校長等主管及師生等。特別演講主題包括:1. 北醫的招收醫學生計畫,2. 北醫醫學系課程與學制,3. 台灣各界對醫學系招生與學制之看法。引言人為邱校長及黃教授。筆者應邀主持第一場特別演講,是由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系主任謝銘勳教授的主講,講評專家為賴春生院長。

筆者謹將與會感想敍述如下:

長久以來,「如何選擇優秀學生培育成為明日之良醫」是一個非常受到重視、且爭議性頗大的議題,它包括了公平性、可行性、可否能正確預測人的行為、以及如何確定一個好醫師的特徵等方面。

過去台灣醫學院之招生多以筆試的成績為唯一考量,但近年來各醫學院開始重視招生面試,因學生的面試確實有其必要性。例如英國Dr. Brown and Dr. Lilford 的報告提出要訓練一個醫師,至少需花費20萬英鎊(約26萬歐元),但如果選錯了人,訓練出的是不良的醫師,則造成的禍害及代價更高。例如Dr. Harold Shipman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

雖然不少醫學院很謹慎的應用面試方式挑選學生,但仍然會發生選錯學生的情形,其原因甚多,最常見的是選擇學生過程中,所遭遇到時間的壓力,例如台灣醫學系招生,整個面試過程往往要在兩天內完成。在英國,是在六個月之內,要從19000位應徵的優秀學生中,篩選出8000位(約42%)。美國則在四個月左右,129所醫學院要從42000名應徵學生中,篩選出17600位,而且應徵過程中,平均每位學生申請13個醫學院,激烈的競爭與壓力,很容易造成醫學院選擇學生過程中的疏忽,造成錯誤的選擇結果。

事實上,不少考生為了獲得入學的機會,往往也會提出不實的申請文件及証明資料,例如有問題的推薦函、醫院或社區服務證明、偽造的成績單或比賽與獎狀等,面試委員真的是要非常的謹慎,才不會造成失誤及選錯的結果。因此面試委員要經過訓練,面試題目要用心與嚴謹的設計,評量學生特質的重點要明確等等,皆是面試時必需要考慮的重點。

學生畢業後,應徵各專科時,雖然不同的專科對醫師能力及經驗會有不同的要求,但整體而言醫師必須具備三個廣義的特質:

  1. 認知的能力(Cognitive ability)-包括語言與數學的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及記憶力等。
  2. 人文的素養(Humanity)-包括親切、同情心、情緒能力、臨床態度、團隊合作工作能力等。
  3. 勤奮(Diligence)- 包括臨床執業的關懷病人、努力工作、守時、誠實及良心(Conscientiousness)等。

選生時最理想的是有完善的方法能篩選出具有這些特質的應徵者,但多年來的證據顯示只有應徵者認知的能力能夠被合理、正確的評量出來,但要如何評量人文的素養及勤奮等特質,則是各醫學院選生時的最大挑戰。

台灣已有不少醫學校採用面試方式選擇適當念醫的學生,但大多是半結構式或非結構式的面試(semi-structured or non-structured interviews),本校自民國95年開始採客觀結構式,多站短時的面試(Multiple Mini Interviews,MMI),頗受考生、家長及教師的肯定,預期這種考試方式將廣為台灣其他醫學院校採用,冀以選出最理想的學生進入醫學院。

當日與會專家學者們提出不少有待解決的問題,謹摘要如下:

  1. 考生資料之作假,導至影響招生之公平性與考生之誠信問題:推薦函、校內擔任幹部證明及校外機構之服務證明都不甚可靠,需要面試委員的睿智去辨別真假,但是否對偽造者處罰則不明確。
  2. 如何考慮城鄉之差距對學生的影響:偏遠地區學校之學生受到學習資源、師資、學校軟硬體等影響,如何平衡城鄉之差距?
  3. 如何改善選擇學生面試的時間壓力:30-40分鐘定終身,選對了學生嗎?
  4. 如何提昇面試委員之品質與面談技巧:有無充分的訓練與經驗,能擔當大任嗎?
  5. 如何提高面試過程之公平性、公正性:是否符合社會的期待與正義?
  6. 如何規劃醫學系學制的變更:是否要採五年制與七年制兩種制度並行? 或創立新學制?
  7. 如何顧慮社會各行各業的均衡發展與挑選醫學生之相關性? 大考最高級分之學生是否一定要全部念醫學系、當醫師?筆試最高分的學生一定是好醫師嗎?
  8. 醫學校院擬以高額獎學金 (100萬元) 吸引優秀學生,合理嗎?對其他學生公平嗎?
  9. 補習文化:如學制全改成4+4 的學士後醫學系,是否會變成二次聯考?是否讓學生前四年持續在補習班補習?針對醫學院的招生,目前已有高中生的甄試補習班。
  10. 目前各醫學院的面試是否能挑選出具備好醫師的特質?達到找出可能成為好醫師的目的?
  11. 推甄、申請入學進來之醫學生,與其他方式進來之醫學生有何差異?如何評量其差別?如何讓推甄、申請進來的學生更發揮其所長。
  12. 當初許多醫學院開辦學士後醫學系,為何一個接著一個的關閉,至今只剩下一個學校持續在辦,理由何在?
  13. 如果醫學生之教育學制變更後,醫學生對博雅教育之觀念會改變嗎?
  14. 如何改善醫學生之學習態度? 現有課程宜考量如何減少授課時數,特別是避免課程內容的重複,讓學醫生更多自主學習的時間及空間。
  15. 如何建立跨系之課程給醫、藥、護、呼吸治療系、復健系等醫療相關學系學生,以建立臨床醫療團隊的基礎?
  16. 如何建立醫學生淘汰機制:在台灣讀醫學系是難進易出,在歐洲瑞典等國是易進難出,在美加是難進難出。讀不好的醫學生需要有淘汰的機制,尤其是行為不佳者、考試舞弊、性騷擾 ……。

結論

  1. 畢業後的表現有問題的醫師,其在大學時代早就出現問題了,但如何在選擇學生時,就能預先找出這些可能會有問題的學生呢?這是各醫學院校挑選學生的挑戰。
  2. 是否找到好的學生,就一定會培育出優秀的醫療精英,貢獻社會嗎?學校課程的安排、學習環境、教師的認真貢獻於教學、確實評量學生學習成果及輔導、更是醫學生學習過程不可缺少的。
  3. 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是一個理想,也是各醫學院的辦學目標,如果勉強用鉅額獎金去引誘優秀學生,養成金錢利益為主要考量的醫療人員,則將禍害社會。負有社會責任之醫學院,不應該為了搶學生而不擇手段,這絕對不是高等教育學府正派經營的作法。
  4. 念醫的動機是什麼?每位醫學生都有崇高的理想與熱忱,但這些熱忱會隨著時間而慢慢減退,最後往往只剩下崇高的理想。醫學院最重要的責任是在提供最佳的教育環境,讓醫學生持績保存念醫的動機與熱忱,讓學生美夢成真,成為良醫,造福人群。

誌謝:

台北醫學大學邱文達校長及教師發展中心蔡淳娟教授的熱心邀請,謹此致謝。

參考資料 Brown C.A. & Lilford R.J. Selecting Medical Students. BMJ. 336. 786-787,2008。 Greenhalah T. Selecting the next generation, BMJ 337. 1420, 2008。



enews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