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178 第二屆好老師徵文優等獎~蔡幸樺描述王錠釧

出自KMU e-News

在2011年5月27日 (五) 10:52由Kindv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一修訂 | 當前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178期  分享園地 好老師徵文專題


蔡幸樺描述王錠釧

運動醫學系 三年級 蔡幸樺

  • 描述對象:運動醫學系 王錠釧老師
  • 課程名稱:生理學


唐朝韓愈寫了篇師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短短的兩行似乎就已道盡老師的重要性。不論是多麼有學識的學者,都不可能是無師自通,一定是不斷的向老師請教,連至聖先師孔子都問禮於老子。由此可見老師在每個人的一生中扮演多麼重要的角色。

好老師以各種方式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和感受產生持續而深入的正面影響。老師在課堂上的表現方法,只要他們在過程中不會傷害到學生或是其他人,引人側目的演講風格、活潑的課堂討論、以解答問題為基礎的實務操演……這些我想都有助於教學目標的達成。學生對老師的教學高度滿意,就會激發想進一步學習的熱情。但我想這無關單純的人緣競賽,不只是受到學生歡迎,而是老師是否在智識教育上確實打入學生的內心。也許某些人會認為,學生喜歡上課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是否學習到課程內容,也就是說只看學生的期中期末考試成績的高低。當然我並不是說測驗的成績不重要,因為那是測試學生的理解程度,但是學生日後的想法、行為和感受也是考量的重點。考完就丟開課本,這應該不是大家所樂見的現象,而且如果學生憎惡課堂中的學習經驗,將來可能不再繼續研讀,或甚至會將學過的東西完全還給老師。若是老師藉由懲罰性的威嚇或者是過度繁重的功課,就短程而言,或許可以有效地強迫學生強行記憶課程內容,但是長遠來看,有可能把學生嚇跑,不再對相關課題產生興趣。如果引起學生對課程主題的憎惡,顯然違背了上述「不造成傷害」的原則。

我記得第一次跟王老師見面,並不是在他正式上我們班二年級課程的時候,而是在我升大二的暑假去旁聽系上大四課程的課堂上,那時候老師上的課程是如何撰寫研究計畫,老師一開始就叫我們拿出一張白紙,想一個題目,隨便什麼主題都可以,不一定要跟運動醫學相關,寫在紙上,寫完之後老師開始巡視每個人的題目,然後把每個人的題目說出來,跟大家一起討論這個題目的優點、缺點,還有獲得最後結果的難易程度,那堂課王老師以輕鬆幽默的教學氣氛,除了讓我很快的就學會如何撰寫研究計畫,也讓我對他的教學方式留下很深的印象。我認為教學並不是老師在講台上一味的給學生填鴨式的教學,而是應該走下講台,和學生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開學後我更加期待王老師的課程內容,果然沒有讓我失望,老師上課的ppt,除了課本上的內容以外,還多了很多的補充。如果提到之前上課的內容,老師也是會抽問,假設大部分的同學回答的不是很完整,老師還是會不厭其煩的在幫大家複習之前的章節。今年暑假我很幸運的可以跟著王老師作實驗,真的是受益匪淺,老師不只親自參與研究,對相關的主題抱持重要且原創性的想法,也希望我們可以廣泛的涉獵並細心研讀他人在該領域的研究結果,而且不只單純的告訴我們實驗的方法和步驟,也教我們實驗每一個階段的原理,讓我們更了解自己所要研究的到底是什麼,對自己的研究主題又更加有信心,不會像是無頭蒼蠅一樣。

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雖然最後成功與否的關鍵是在自己本身,但若是遇到好的「師父」指點迷津,我想應該可以事半功倍。王老師經常和我們談論他自己追求智識的過程,包括自己曾擁有的雄心壯志、勝利成功的喜悅,當然也包括遇到挫則失敗的煎熬,並且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用自己的經驗鼓勵我們面對挑戰,克服障礙。更重要的是他對待學生的基本態度就是簡單的兩個字-尊重。



  • 編按:

第一屆好老師徵文活動所有內容至145期全部轉載完畢,自146期開始轉載第二屆好老師徵文優等獎文章。得獎名單詳見教師發展暨教學資源中心網頁:http://cfd.kmu.edu.tw/namelist/GT97.htm


enews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