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242 協助學習成效不佳的學生

出自KMU e-News

在2014年4月17日 (四) 10:17由Publish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一修訂 | 當前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242期  分享園地


協助學習成效不佳的學生

醫學院 劉克明


自2014年開始,台灣醫學院評鑑委員會 (TMAC) 採用新制評鑑準則進行醫學院的評鑑。由於醫學系修業期限長,必修科目範圍廣泛,學分又多,授課內容份量又繁重,造成學生消化及吸收不易,學習成效不佳。有鑑於此 TMAC之新制評鑑準則第二章醫學系的 2.1.2 課程委員會之 2.1.2.8 醫學系應有適當及有效的制度,以協助學習成效不佳的醫學生。


什麼是協助學習成效不佳的學生的適當及有效的制度? 醫學生的學習可大分為臨床專業課程前與臨床專業課程兩個階段,在兩個階段皆可能發生學習成效不佳。於前一個階段,以某醫學系的模組制度的上課方式為例,學生在某一個模組 (Block/Module) 的期末測驗未通過時,有的醫學院會要求學生自己去複習PowerCam 的上課錄影後,再給以一次的測驗機會; 有的醫學院則要求學生參加暑修或在第二年重修。然而這些補救 (remediation) 是否能真正的協助與改善醫學生的學習成效,並沒有更進一步的追蹤或檢討。


有關醫學生的學習不佳的補救成效問題,國外己有學者在進行探討與研究,例如 2014年二月,Medical Science Educator期刊就刊登美國北卡大學醫學院Dr. Royal等人有關於這方面的文章。


Dr. Royal 等人認為補救醫學生的學習的努力,往往缺少真正的輔導教學的介入,因此如果醫學系貿然地接受有改善的重考成績,就當作是一個學生學習進步的一個有效的指標,是有風險的。


一般的醫學院容許學生在臨床專業前的科目測驗成績不及格時,有機會再重考以改善成績。有的醫學院一學期僅同意單一個學組 (Single Block) 期末考未通過可以重考,有的醫學院則容許整個學期的多個學組 (Blocks) 之期末考未通過都可以重考。長期以來,學生的重考包括一段時間的自修,極少數機會會有輔導老師或授課教師的額外教學,然後再進行重考。


理論上,醫學生重考時,如有與前次測驗完全不同的考題是最理想,但事實上是不可能的。要教師們創造一個額外的學組測驗,其考題能完全與學組的前一次測驗題目相類似,且能夠適當地、同等地評量學生的學習成果是相當困難的,對一般沒有受過心理測驗法 (psychometrics) 訓練過的教師是個大挑戰。尤其是忙碌的教師,更少有意願再花時間去創造同一個學組新的一套測驗題目。


另一方面,學組的教師們往往沒警覺到有些學生是有意的計畫重考,那些學生想占回憶考題的便宜,以便在重考時獲得高分。例如很多學組科目在每一次測驗後,教師都會提供試題檢討與複習,讓學生們去思考與改善在測驗時答錯的那些問題,藉以協助學習不佳的學生。然而那些有心的學生可能僅在意他們需要更正的題目,因此試題的檢討,正好提供那些學生改進他們正確地猜對答案的機會,在重考時能獲得更好的成績,但其並不能代表真正的學習之進步。


因此醫學院負責人應該要特別注意醫學生重考的成績,並鼓勵真正介入學生重考前的複習,才能落實有效的重考成績的解釋。


為了要決定重考的成績是可靠的,且確保重考的成績是教學有效的介入,Dr. Royal 等人建議最好的途徑為,確保重考時的任何題目是以前從未考過的,同時問學生在前次測驗未通過後,是否有接受教師的輔導? 如果有教師的教學介入,則可相信可能有發生實際的學習,因此學生重考的成績較好是代表真正的學習進步,反之,沒有教師的輔導,則沒有什麼理由去相信重考成績的改善是真正的學習進步的結果,也沒有達到補救學習成效不佳的學生的效果。


有關學習成效不佳者的補救方面,2013年英國 University of Aberdeen,Division of Medical and Dental Education, Dr. Cleland 等人就曾針對此議題進行31篇相關論文系統性的回顧研究。他們分析這些論文,觀察到所補救的對象,通常是那些受訓練中的醫學生與醫師在筆試或臨床測驗表現不佳者,而補救的重點在於改善他們在前一次測驗的表現,以通過再一次的測驗或評量,但對於要給學習者那些額外的支持工作、額外的重要教學去發展學習的補救過程,並未在論文中強調,加上對於學習成效不佳者的補救的效果有不可靠及矛盾的證據,Dr. Cleland 等人建議對於補救的介入的必要性需要更嚴謹、長期的評估。


Dr. Cleland 等人依據回顧研究的結果,更積極的建議醫學教育機構須改變傳統的學生教學、學習與評量的焦點,成為包括學習過程真正的評量,藉此能夠正確地診斷學習表現不佳的學生,不但可提早辦認其發生的原因,而且提供一個 “學習如何學習 (learning to learning)” 甚於 “考試補考 (examination coaching)” 為焦點之可靠的補救之理論依據。


結論:

為了醫療照護的品質與確保病人的安全,醫學生與醫療專業人員必須達到相關的醫療專業團體預先決定的臨床能力的標準,以及滿足個別的教育機構提供的課程要求。然而,往往會發生小部分的醫學生、醫師及醫療專業人員學習成效不佳,在學術或臨床的測驗表現低於一般的水準。


國外己有研究確認學習者在醫學校院期間的表現,能夠預測其在國家專業執照考試及畢業後臨床執業的表現,亦即在醫學院就讀時表現不佳的醫學生,也不容易成為優秀的醫師。因此醫學教育機構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及早在學生就學時期,就能辦認出學習成效不佳,有待改善的學生,儘早給與補救改善的機會。


筆者謹建議各醫學校院對於學習成效不佳的學生的補救,除了學生要主動的複習,尚需要熱心的師長或臨床教師的教學介入與指導,如此學生不但能順利通過重考,而且其學習成效才能真正的進步。



參考資料:

  1. Royal K.D., Kernick ET, Gilliland K.O. Are repeat exam scores trustworthy? A note about measurement error and the need for genuine instructional remediation.Medical Science Educator. Feb. 7, 2014. 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40670-014-0011-8#page-1 (Access March 10, 2014)
  2. Cleland J., Leggett H., Sandars J., Costa M.J., Patel R., Moffat M. The remediation challenge: theoretical and methological insights from a systematic reviews. Medical Education. 47: 242-251, 2013.3. Winston K.A., Van Der Vleuten C.P.M., Scherpbier A.J.J.A. Prediction and prevention of failure: An early intervention to assist at-risk medical students.Medical Teacher 36:25-31, 2014.





enews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