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261 人社院前院長周逸衡在人文社會科學院二年半來的回顧

出自KMU e-News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261期  焦點報導



人社院前院長周逸衡在人文社會科學院二年半來的回顧

人文社會科學院前院長 周逸衡講座教授



本校雖屬專業醫學大學,但醫學攸關生命,且考量科學技術的基礎仍應該是以「人文」及「社會」為核心,為平衡科技與人文領域的發展、落實本校重視人文涵養與社會關懷之教育目標,因此於101 學年度成立「人文社會科學院」,整合原隸屬於健康科學院的「心理學系」、「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隸屬於護理學院的「性別研究所」,以及擴充原「通識教育中心」下的各教學組,成立「人文與藝術教育中心」丶「語言與文化中心」、「體育教學中心」與「基礎科學教育中心」。兩年半以來,人文社會科學院已依當初成立時所設立之目標,完成了下列事項:

  1. 營造人文社會領域可發展之校園環境:學校已接納人文與自然科學領域的差異,對人文社會領域教師之升等與評鑑,採用多元考核制度,提高教師教學成效在升等與評鑑時之比重;在空間分配丶經費支援與教研資源安排上,給予人文社會領域教師應有的尊重與支持。
  2. 爭取人文社會師資員額、延聘優異師資加入:兩年以來我們新聘約16名專任暨專案教師,其中包含3位國內外知名之講座教授。
  3. 大幅改進通識教育課程:我們檢視並建立了新而完整的通識課程架構;建立了嚴謹的課程開設審查制度;對既有課程也全面性的送交外審檢視;次外,對應於通識教育的目標增加了通識課程開設的品質與數量,匡正了若干通識課程中不正常的現象;具體改進了通識專兼任教師教學之方法與授課品質。
  4. 釐清兩系一所之發展定位:促使所屬系所釐清其人才培育目標,依本身條件務實聚焦、選擇可行之教學及研究發展方向。
  5. 提升教師教學的品質:每學期學院皆舉辦教師教學方法之研習,並依不同領域增辦額外場次。另因學校網路調查之有效教學評量課程數不符理想,學院乃自行設計三種評量問卷(大學部、研究所、體育課程)並改以紙本施測;為發揮評量之功能,將結果及比較值以密函方式回饋給系主任及任課教師,供作改進之參考。102學年度全院專任教師教學評量平均已達5.18(6點量表)。
  6. 致力於推動校園內之人文社會活動: 101-2學年度至103-1學年度共舉辦 219場講座,69 場動態藝文活動,19場靜態展覽活動,參加學生達28,847人次;活動的平均滿意度達五點量表之 4.4。使本校學生在學習醫療照護專業知能之同時,亦能有充分機會接觸人文藝術活動,培育出一定的人文素養。
  7. 選擇重點、發展特色研究:成立校級的「非線性分析及優化研究中心」及院級的「正向心理學中心」。
  8. 延請典範人物現身說法:邀請國內各領域大師級人物以自身學習成長經驗為題來校演講,以拓展學生視野、提昇其對人生與社會的觀察高度;計邀請過余光中教授、楊世彭導演、李遠哲院士、曾志朗院士、黃榮村部長、翁啟惠院長、鄭崇華董事長、史欽泰院長、及孫越國策顧問等等。

「高醫書院教育」是我們所推動的一項試驗性之教育創新工作。我們自102學年度起( 102年9月起,迄今一年半) ,由通識教育中心主導、將全體大一新生皆納入「書院教育」,以「生命探索」作為核心價值,推動建立感恩、熱情、尊重、禮貌、團隊、關懷6大核心能力;以一年為期,整合通識正式課程中大一上學期的「大學入門」及大一下學期的「服務學習」,非正式課程中的校園社團、運動賽事、徵文比賽、動靜態藝文活動與展覽、各式人文社會演講及書院共學活動,以及潛在課程如住宿環境之互動設計與藝文空間營造、院生混系同房共學、生活助教(Life Assistant,簡稱LA )同宿伴學、書院導師共餐互動、「從做中學」的社會關懷行動等等,形成一個有目標導向的多元學習系統;從認知、情感與行為三個層面同時入手,在日常生活、人際互動與生命實踐中落實通識全時教養,使人格形塑與教育現場無縫接軌,實現通識教育的全人目標。 自104學年度起,「大學入門」與「服務學習」將成為高醫所有大一新生零學分的必修課。「服務學習」為高醫通識教育中多年來的亮點特色,每一位高醫學生皆必修一年;以非專業的身分、實際投入未來服務的現場,扮演被服務者之陪伴者,藉以建立起深刻之同理心。 而「大學入門」則為近兩年新發展成型的課程,除了前述品格教育的功能外,「大學入門」課程整合了學校各單位的資源,以學生學習及生涯發展為中心,讓學生認識學校的價值、理念與歷史,學會善用高醫各項學習資源,也讓學生深入了解各系畢業生的可能出路及相對應之學習徑路,甚至邀請已畢業之典範系友來現身說法,作為學生生涯與學習規劃之參考,減少未來高年級再中輟學習的可能。這是個典型「結合院系與通識教育中心教師,整合教務、學務、圖資甚至研發等多處業務,串連傳統新生訓練、生涯輔導與大一導師功能」的課程;連授課與成績評量也在通識中心的統合規劃與分工下,結合近百位教師與校友共同完成。足以彰顯高醫對大一新生之重視、學校教育團隊之用心與團隊合作之精神。

這一年半之中我們邀集並培訓了有心於書院的導師達79位之多,平均每一學年有40位老師投身於書院身教與輔導之工作。我們甄選並培訓完成了82位生活學習助教( L A ),平均每年有41位LA被安排進駐宿舍,提供新生即時性的住宿輔導,協助書院學習活動,並擔任院生與書院導師的橫向連結。透過「人」的直接引導,幫助新生更快速地熟悉新的環境與學習型態;藉由環境與情境,借力使力,培養出良好的主動學習態度。 以102學年度第一年的實施為例,由於書院的推動,有800餘位新生在該年度內參與過1個社團,參與過2場賽事, 觀賞過3場藝文表演,聆聽過4場講座, 參訪過5場藝文展覽。經過總書院問卷前後測對照調查,學生在藝術文化與公民素養構面上獲致明顯之進步;另ㄧ項學生會自行進行的調查也顯示,有48%的大一學生感覺書院的半年活動、對自己的「感恩、熱情、尊重、禮貌、團隊、關懷」六大核心能力有所增進。

人社院成立才兩年半,許多工作的推動迄今也只有一年半的時間;我們雖已調整了「”友”人文的制度」,引進了優秀適格的人才,營造了和諧而有企圖心的組織氣候,設定了以學生學習成效為中心的計劃並已付諸實施。但我們「移風易俗」的工作才剛開始,我們的各項計劃不一定已經十全十美,還需要依據實施的成效再作檢討與修正。尤其涉及品德與人格教育的「書院教育」與「服務學習」工作,仍需要持續不斷地呼召有心的教師與L A投入,透過制度化的設計與激勵,建立更完整的職前及在職訓練模式與課程,對於同工夥伴們進行適當的獎勵、淘汰與輪換,以維持同工們高度的認同與用心的投入。書院活動的規劃、教師教學輔導能力的提升以及輔助教學資源之製備,仍需持續投入相當的心力;成功事例的收集、整理與傳播,也需要更多的用心。如此才有可能達成我們學校期待「培育人文素養與專業知能兼具之健康照護人才」的教育目標! 有志之士,何興乎來!



enews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