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303 【月印萬川-高醫經典人物】為他人不願為的使命-陳筱蓉

出自KMU e-News

在2017年1月12日 (四) 14:35由Okiayu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一修訂 | 當前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03期  【月印萬川-高醫經典人物】


為他人不願為的使命-陳筱蓉


  • 本校口衛碩士專班第四屆
  • 現任:澎湖縣財團法人天主教靈醫會惠民醫院護理師
  • 曾任:奇美醫院、長庚醫院、邱綜合醫院護理師


  第十九屆醫療奉獻獎得主──陳筱蓉護理師,向來以「最資深專業腸造口及傷口護理師」聞名。她大半輩子都在為腸造口病患奔走,經過三十年的努力,輕度身心障礙者申請補助的制度日趨完善、慢性傷口病患照護方法大有改進。近年來,腸造口及傷口護理領域服務的專業人力逐漸補足,正值退休年齡的她,卻不打算休息,而是在今年二月暫別臺灣本島,前往澎湖惠民天主教醫院,希望為高齡者及身心障礙者的口腔健康及攝食安全盡一分心力。
  為什麼陳護理師總是選擇別人不想做的工作呢?護士工時長,工作壓力又大,當初連她的母親也不贊成她踏入這一行。但她不顧家人反對,毅然報考美和護專護理科,只因她不想再讓小時候眼見住院的外祖母半夜不舒服、卻苦無人幫助的歷史重演,於是她立志當一位細心照料病患的好護士。因為她的態度堅決,使母親只能改變立場、轉而支持她,並鼓勵她:「既然要做,就要做別人不想做的事。」使更讓她義無反顧,勇往直前。
  護校畢業後,陳護理師為就近照顧有罹患心臟病的父親,決定留在高雄邱外科醫院工作。二年後她接任護理長職務,自覺對行政事務不感興趣,毅然辭職到臺北長庚醫院當臨床護士;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她接觸到腸造口病患,開始踏入這個新興領域。1980年,她響應衛生署徵召,到沙烏地阿拉伯吉達醫院服務,因當地缺乏醫療資源,刺激她開始DIY各種簡易的醫療器材。1992年,一位癌末年輕病患遭遇不當的醫護對待,讓她深切體認到腸造口護理仍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她乾脆辭掉在長庚十三年的工作,「全省走透透」,宣導腸造口及傷口護理的相關知識。
  2000年,陳護理師進入奇美醫學中心,負責全院腸造口及傷口臨床護理業務。當時,臺灣缺乏專門的口腔衛生師,口腔癌病人因口腔潰爛,會而散發出難聞的氣味,她自感遺憾無法給予病人更優質的照護。剛好有人推薦她報考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研究所,因此,在年紀將滿半百之際,她重拾書本,瞭解口腔及顏面的構造與問題所在。
  回想起在研究所進修的生活,陳護理師表示真的很辛苦,因為口腔、解剖這些課業之於她都是新的知識,她無暇參與學校的課外活動,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和同學一起學習,也因此和他們培養出革命情感。同時,她也很感謝謝天渝、黃純德及楊奕馨三位老師的耐心教導,讓她收穫很多。不走捷徑,不報考較有把握的護理研究所的她說:「跨科系去吸收更多的知識,並且學以致用,將所學用在照顧病患,比追求高學歷更有意義。」 對護理工作永遠充滿熱忱的陳護理師,目前最關注的是臺灣身心障礙者和高齡長期照護的問題。臺灣的高齡化時代已經到來,老年人的安置與生活規劃越來越重要,但目前的配套措施和制度並不完善,衍生許多老年憂鬱的心理疾病。她呼籲年輕人應該重視這樣的社會問題,認為如果現在不開始動手改善,以後問題只會更加嚴重。她表示:「如何讓年長者覺得生活還有意義」是年輕人的功課,尤其有醫學背景的學生更應為此盡一分心力,善用自己的優勢回饋社會。
  陳護理師也提到,病患就像是醫護人員的「老師」,沒有他們,醫護人員無法增進自己的專業。也因此,她勉勵高醫的學弟妹日後要懷著感恩的心,實際瞭解病患的需求,服務這些親身經歷病痛的「老師」。醫護實務和課本上記載的理論一定有差距,她希望高醫學生不要只是死背書本裡的知識,而要將心比心,造福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本校心理學系潘怡格 撰稿)


enews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