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303 施政溫和,福祿就有

出自KMU e-News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施政溫和,福祿就有

本校 楊俊毓副校長

  政府推動《勞基法》修正後,「一例一休」新制正式實施,原來修法的美意是要讓勞工增加假期,保障勞工更多權益,在新法的保障下勞方可以向資方爭取更多的權益,勞工意識去年確實大幅成長,這肯定是好事。
  新制的實施,本來立意良好,但是政府硬性規定各行各業勞資之間的排班默契,導致勞方抱怨連連,資方也叫苦連天,勞動市場大亂,結果是勞資雙方都沒人滿意新制度。
  其實法令是治理國家的工具,但並不是決定國家政治清濁的關鍵因素 。
  「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濁之源」,當年漢高祖劉邦率兵進入霸上時,法律只有三條,就是有名的約法三章,「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劉邦將秦法全部廢除,並且重新訂定法律,就是殺人抵命、傷人與偷盜必須接受懲罰,如此簡單而已,但確獲得咸陽居民的人心歸向,為漢室的基業奠定了基礎。
  老子說「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意思是說法令愈多愈嚴酷、犯法的人就更多。司馬遷《史記‧酷吏列傳》嘗言秦國的法網可夠嚴密的了,但是奸詐虛假之事層出不窮,甚至到了上下通同作弊,鑽法律漏洞的地步,弄得國家哀頹不振,「昔天下之網嘗密矣,然奸偽萌起,其極也,上下相遁,至於不振」。
  從生活經驗法則來看,越懂得法令也越會鑽法令漏洞,不論法條多嚴密,可鑽的漏洞愈多,而且也愈容易鑽,政府其實只需規範工時、加班時數、休假日數等的基本原則,並給適當的彈性由勞資雙方調配即可,結果規範的越多,勞資關係越亂。
  老子的政治哲學主張「天(法)網恢恢,疏而不失(漏)」,意思是說上天的法網雖然寬大稀疏,但絕不會縱容作惡的壞人,其實簡單的說就是因果律,對勞工壓榨者,終究會得到應有的法律制裁,莫存僥倖;政府要用寬厚有彈性的政策使企業與民眾服從,政事才會平和。
  《詩經》說「不競不絿,不剛不柔,布政優優,百祿是遒,和之至也!」,意思是說施政不急不緩,不剛不柔,施政溫和,福祿就有,就是用和諧來使國家平靜穩定,創造政府,企業,勞工三贏的居面。
  我們時常罵人「朝三暮四」,是形容人經常變卦,反復無常,捉摸不定,《莊子》一書記載了這則「狙公賦芧」的寓言故事。
  從前有一個養猴子的老頭子叫「狙公」,本來早晨餵四個栗子,晚上餵三個栗子給猴子吃(朝四暮三),有一天狙公餵栗子給猴子時說,明天開始,早晨給你們三個,晚上給你們四個「朝三暮四」,結果猴子就發怒起來,狙公就說不要吵,還是照舊早上給你們四個,晚上給你們三個,猴子聽了都高興起來。
  其實狙公一天還是只餵七個栗子給猴子,並沒有變「名實未虧」,只是原來是「朝四暮三」,現在變成「朝三暮四」,只把觀念一變,猴子就受不了啦!其實都是心理作用而已。
  人的社會要改變更難,因為一改變,造成不方便,百姓就會反對「民曰不便」,西漢王莽想把私有財產制度恢復為公有財產宋朝王安石的變法,最後都以失敗收場,其實說穿了都是「民曰不便」。
  《勞基法》政策的轉變是劃時代的改變,原來立意良好,但造成勞資雙方諸多不方便也是事實,因此許多人反對,但是吵了半天,還是改變了,這不就是現代版的「狙公賦芧」嗎?
  一例一休的法律實施,原意是重視勞工的權益,可是勞工是否真正的受益,引發諸多評論,講實在一點,「卑之無甚髙論」,也許要等一段時間之後才能有比較精確的判斷。
  不過任何改革一定會有陣痛,這是社會適應的問題(民皆曰不便),我們期待陣痛之後有新生的喜悅,當然政府當務之急就是要廣聽社會各階層的聲音,察納雅言,否則,政府與民間看法廻異,好惡相違,那要使國家穩定發展,法令正常施行,是做不到的啊!「上下相反,好惡乖迕,而欲國富法立,不可得也。」



enews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