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308 年金改革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得乎?

出自KMU e-News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08期  分享園地

年金改革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得乎?

本校 楊俊毓副校長

  全民關心矚目的年金改革,經過近一年的喋喋不休,吵吵鬧鬧後,立法院終於將各版本的年金改革方案自4月19日起交付各委員會審查,這個問題很大,因為它攸關人民退休後的生活,也是一個國家人民永續生存的問題,更與國家的財政經濟問題牽連在一起,值得全民關注。
  年金問題其實存在已久,前幾任總統都有看出問題的嚴重性,但諱疾忌醫,都沒有即時處理,拖延至今,事態嚴重,已到燃眉之急,才要找解決良方,恐怕就找得很辛苦了,就像已生了七年的重病,需要尋找收藏三年的陳艾似的,假使平常沒有準備,永遠沒有三年的陳艾「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為不畜,終身不得」。
  宋朝的大文學家蘇東坡曾經寫過《晁錯論》的文章,文中蘇軾提到天下的禍害,最不容易處理的,莫過於表面上看來太平無事,實際上卻暗潮洶湧,如果按兵不動,眼睜睜看著事情的演變而不加以處理,最後恐怕會發展到不可收拾,難以挽回補救的地步「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坐觀其變而不為之所,則恐至於不可救」。前幾任的領導人,該處理而未處理,想必是為了選票的原因吧!
  「當行之而未之行者,諒有以也」。不能見微知著,有所大作為以防微杜漸,雖然國家僥倖苟安一時,但是事情演變的結果,國家不可承受之重的災難,醞釀逐漸成熟,禍害未來可能一夕發生,這是按照事情的規律發展的必然結果,不值得大驚小怪,此乃「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之理。
  蘇軾的文章中提到「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自古以來,能夠成就大事業的人,不但要有超越世人的才能,也必定要有堅忍不拔的意志,蘇軾並舉大禹治水為例,當事情(治水)還沒成功之時,可能也會有發生河堤潰決,河水亂沖等恐怖災禍,但大禹能事先預料各種狀況,掌握事情的進展,因此事到臨頭時,不驚慌失措,從容的尋找解決對策,最後終於獲得成功「方其功之未成也,蓋亦有潰冒衝突可畏之患,唯能前知其當然,事至不懼,而徐為之所,是以得至於成功」。
  這個歷任總統都視為燙手山芋的年金問題,蔡英文總統為了國家的發展,選擇勇敢的去面對問題,擔起解決困難的重任,老實說這如同是無緣無故的開啓大難的發端「無故而發大難之端」,勇氣誠屬可嘉,我們相信執政的民進黨有能力發動這個問題,也有能力可以收拾局面「吾發之,吾能收之」。
  在年金改革的過程中,驟然削減軍公教的實質所得替代率,他們群起反抗是人情之常,一點也不值得大驚小怪,因為對他們的衝擊很大「其為變,豈足怪哉?」但是國家財政經濟日益疲弊,現在不立即治療,將來就成為痼疾,以後即使扁鵲再世,也無能為力。現在的情勢是實質所得替代率不管削還是不削,都會有反彈,兩造都各有支持者,「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是削亦憂,不削亦憂」,各方的意見分歧,沒有一致的意見,期待立委諸公未來在審查法案時,要博資眾議,採納有遠見之謀略,評估政策施行之可能損益得失,選擇「所益者大,所損者微」的政策才是國家長治久安之道。
  改革會引起很多的埋怨與憤恨(眾怨所歸),本身就須有冒險的心理準備,領導人為社會解決當前的難題,本來就是理所當然,「慮天下者,當圖其所難」否則民眾為何要將選票投給妳,年金問題之解決急迫而必要,錯過這個節骨眼,將來恐怕後悔莫及「有為之時,莫急於今日」。
  蘇軾說:「欲求非常之功,則無務為自全之計」,想要求得不同尋常的功業,就必須勇往直前,不能老是想著如何保全自己。《尚書》說,「若藥不暝眩,厥疾弗瘳」,意思是說:如果吃了藥,藥性不發作,心理不難受,那麼這個病大概就治不好了。我們希望蔡英文總統為年金問題這個大病而擔憂,但請蔡總統不要因為一時的頭昏眼花而裹足不前「以終身狼疾為憂,而不以一日之暝眩為苦」。
  有逾六成的民眾支持在今年內完成年金改革,此天下之勢也,勢失不可得,只要是對大多數人有利的事,就當如莊子所說的「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的決心,排除萬難就毅然而然的做了;若不然,改革不成,就如《詩經》所說:「其何能淑?載胥及溺」,意思是說:這個社會怎麼會有好結果呢?就如同自己跳下海自尋死路,那有什麼辦法呢!


enews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