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329 【月印萬川-高醫經典人物】從杏林到杏壇的耕耘—吳聰能

出自KMU e-News

在2018年3月31日 (六) 11:35由Okiayu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一修訂 | 當前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29期  【月印萬川-高醫經典人物】


從杏林到杏壇的耕耘—吳聰能

  • 本校醫學研究所博士第五屆畢業
  • 現任:亞洲大學副校長
  • 曾任:本校健康科學院院長、嘉義市環保局及衛生局局長、中國醫藥大學教授兼副校長、弘光科技大學校長


  吳聰能校友的行政經歷非常豐富,1970年代進入政府單位,歷經勞工、衛生、環保、教育等機構的工作後,在2004年離開教育部時,原本打算回高醫服務,但卻陰錯陽差轉往陽明大學,後來又再前往中國醫藥大學任職。儘管如此,吳校友的心卻也未曾忘記母校高醫,今年剛好也是六十歲的他,有幸與高醫同齡,因此他還幽默地跟我們說:「是高醫陪我一甲子,還是我陪高醫一甲子?」

  吳校友是一位勇於接受挑戰,而且思想非常積極正面的長輩。回憶起高醫醫學所,吳校友說:「這是個令人懷念的學習場所,也是我學術研究的啟蒙地」。1982年碩士班入學考的口試,由謝獻臣院長領軍,多位資深教授在綜合研究大樓一樓的講堂排排坐,大家目光集中,盯著眼前唯一的考生,進行著一場嚴格的審問。面對此震撼教育,吳校友如今笑著以「真是刺激」來形容,認為「能經歷如此考驗,是個人的福氣」。

  之後吳校友進入台北衛生環保局工作,由於深感有持續進修的需要,所以他依然選擇高醫的醫學所博士班就讀。在那個還沒有高鐵的年代,吳校友非常有毅力地搭乘國光客運夜車,往返台北、高雄兩地。為了兼顧工作與研究,他經常得犧牲晚上的睡眠時間守在實驗室,這樣辛苦的日子持續了三年,終於順利畢業,取得博士學位。吳校友以自己的例子勉勵我們:「只要有想法,總是能找到適當的平台與方法實踐」。

  就讀研究所期間,有個讓吳校友印象深刻的事件,就是一次謝院長請所有碩博班同學用完便當後,突然宣佈,博士班研究生都需發表一篇以上的SCI期刊論文才能畢業!當時同學們都哀鴻遍野,但謝院長絲毫不為所動,依然貫徹此一決策。吳校友分析說,這一石破天驚的宣布,奠定了往後二十五年高醫的學術風氣和在臺灣私立醫學校院的地位;而這突如其來的畢業門檻,也深深影響了吳校友的一生,讓在往後二十餘年的忙碌公務生涯中,從未放棄學術研究的習慣。

  或許早在那個歷史轉捩點的晚上,吳校友就感受到了身為一位領導者所需具備的前瞻性與執行力。在中國醫藥大學服務的九年間,他一直根據高醫所教育的理念用心耕耘,與黃榮村校長攜手將世界排名第一千兩百名之外的中國醫藥大學,一步步建設、提升為世界五百大之內的學校。此外,向教育部申請的教學卓越計畫也連續六年獲得全國補助第一的榮譽,對於一所私立專業大學而言,這些成就實屬難能可貴。

  對於高醫,吳校友多次提及教導過他的師長們,如張博雅院長、江宏哲學長、陳建仁教授與黃榮村教授,表示因為有母校與這些師長的指導和提攜,才有今日的他。請他談談對高醫目前和未來發展的看法,他告訴我們:高醫一直以來都跟社區有很緊密的結合,這是高醫在地理上的優勢。而且高醫的學風很好,也注重關懷社會、回饋社區,歷年來榮獲國家醫療奉獻獎的得主裡面,有許多位都是出自高醫的校友。吳校友跟我們說:「進步是無止盡的」,身為醫學大學的領導者,他在瞭解中國醫藥大學的定位和優勢後,很實際地讓這樣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並藉由學校的進步帶動社區的提升,並強化與各大專院校的合作關係,讓整個臺灣在國際上能夠有更亮眼的表現。吳校友也希望高醫能繼續積極地實踐培育優秀學生、造福人群社會的理想。

  「越是成熟飽滿的稻穗,總是垂得越低」,吳校友的言談,充分展現了一位領導者的風範,也讓我們感受到身為一位高醫人的幸福。


(本校醫學系許乃驊 撰稿)


enews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