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337 當信任崩盤時——周伯仁的故事

出自KMU e-News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37期  一方清靜 人文e館

當信任崩盤時——周伯仁的故事

通識教育中心 李玲珠副教授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是個耳熟能詳的句子,典故出自《世說新語‧尤悔篇》第六條,是東晉名相王導與好友周顗(顗,音「倚」,字伯仁)間的生死故事。

  王導與周顗同朝為官,也都是東晉得以偏安江南的重要股肱大臣。朝堂下,兩人也私交甚篤:《世說新語‧排調篇》十八條曾記載王導頭倚著周顗的膝蓋、指著周顗的大肚子問:「裡頭有什麼?」周顗回答:「裡頭空洞無物(也是「空洞無物」的典故來源)」,卻可以裝下好幾百個像你這樣的人!」這樣的親密情感卻因為王敦(王導堂兄)的叛亂而產生變化。

  王敦起兵造反,直攻到首都建康,丞相王導為了劃清與謀反的關連,只能領著王家子弟跪在宮門前謝罪自清,希望消弭皇帝可能的疑心。作為同僚與好友的周顗自然替王氏家族憂心忡忡,緊急進宮面聖、想替王導家族的活命盡力。兩人在皇宮門口相遇時,王導拉住周顗囑託:「我王家上百口人的性命都託你了。」周顗卻沒有答話、直接進宮。

  經過周顗的百般釋疑、力保後,終於取得皇帝的信任,王導家族得到赦免。解救了好友家族、穩住朝廷情勢的周顗如釋重負、愉悅地喝了點酒;出宮時又遇見跪地待罪的王導,周顗便對尚不知已被赦免、依舊惶恐的王導說:「等我殺了賊兵,就可以得到你的金印、掛在我的胳膊上了。」然後開心離開。

  後來王敦攻進了建康,抓到周顗,便問王導:「可以讓周顗當三公嗎?」王導默不作聲。再問:「可以讓周顗當尚書令嗎?」王導還是不說話。最後問:「既然如此,就殺了周顗吧。」王導沈默依舊。就在王導連三問的默不吭聲下,周顗被殺了。王敦亂事平定後,王導終於得悉當初周顗在皇帝面前力保,王氏家族才得到赦免,但因自己的疑心,卻導致好友命喪黃泉,只能痛心抱憾:「我不殺周侯,周侯由我而死。」

  每次讀本則故事,總是感慨萬千!生死是大事,在這種緊要關頭,周顗實在不該開玩笑,這個玩笑卻讓多年的情感與信任瞬間崩盤。原來「相信」是件如此不易的事!

  年輕時讀《論語》,對孔子的理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總不明白孔子為什麼將「朋友信之」夾雜在其間?誠信不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嗎?!但當年歲漸長,經歷一些人事、理解人性的幽微後,才逐漸深刻理解,相信人確實是件不容易的事,難怪「疑」被佛教列為五毒之一(貪、嗔、癡、慢、疑)。但當公民不相信法律、家長不相信學校、學生不相信老師,父母不相信孩子時……,社會整體得為了防弊耗費多少空轉的資源?!台灣社會不也一直在經歷嗎?

  當深刻理解懷疑的徒然耗費後,我依舊選擇「相信」,願意相信人確實是種幸福的能力。但「相信」必須伴隨智慧,並非愚昧地掩耳盜鈴,也不至於被害到身敗名裂、損失慘重;若因相信人而產生如此嚴重後果,關鍵恐不在「相信」,而是自身其他的幽微。「輕諾必寡信」是人性的自然,可以作為判斷的參考;但「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語皆出自《老子》),則是宇宙流轉的慈悲正信!我願朝此努力。


enews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