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341【月印萬川-高醫經典人物】懸壺濟世,肝膽照人—沈柏青

出自KMU e-News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41期  【月印萬川-高醫經典人物】


懸壺濟世,肝膽照人—沈柏青

  • 本校醫學系第二屆畢業
  • 現任:本校名譽教授、南榮科技大學董事長、衛生署衛生政策諮詢專家
  • 曾任:本校院副院長、肝膽胰外科主任,曾獲行政院一等服務獎、醫療典範獎


  本校第二屆畢業的傑出校友沈柏青醫師,是肝膽外科權威,已屆八十高齡卻仍精神抖擻地懸壺濟世、綜攬醫院評鑑相關事務、撰寫「柏青專欄」,並擔任南榮科技大學董事長,令人敬佩其毅力。

  民國六0年代,台灣時值國際地位極端劣勢,沈醫師本著肝膽外科的豐厚學養,毅然回國重返母校貢獻所學,也帶動日後校友回國之風氣。數十年間,傳播大量外科書籍知識以提升母校軟體建設、任台灣醫學會及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國際委員會召集委員等多項職位,得以提升消化系外科水準、參與促進各國之間醫學外交扶持母國醫療地位......,沈醫師對教學研究不遺餘力,眼光更不同一般,擴及至醫療體系及國家地位等大的議題。沈醫師以醫學為投注心力之處,高醫幸運地作為他貢獻聰穎才學及熱忱的地方。

  沈醫師爽朗地笑稱,過去當學生時,傳統社會十分單純,日常生活以讀書為重,社團活動亦不興盛,到當時的鬧區鹽埕埔看場電影,就算得上不錯的娛樂活動了。當時,高醫與臺大互有往來,老師常從臺北坐火車前來高醫,風塵僕僕地上了整天的課後,當日即坐夜車返回臺北。戰後雖普遍貧窮,倒也有樸實可愛的特質。

  談到貧困克難的醫療環境,沈教授說過去的年代並未有成熟的捐血體系,醫院外常徘徊著「血牛」,最多時約有200人,透過賣血的方式,維繫著亟需輸血者的命脈。更難想像的是,過去資源匱乏,醫療用橡皮手套不甚充足,如果手套不慎磨破,必須一補再補;值班的訓練工作上,其他醫師已開始休息時,外科醫師常常仍夜以繼日地忙碌著,其辛苦可見一斑。對於今日「五大皆空」,即內、外、婦、兒、急診等科出現人力青黃不接之情形,沈醫師感嘆數百位畢業生,竟然只有二位選擇外科,相對於從前將外科醫師視為熱門的情況有極大落差。

  沈醫師語重心長地說道:「醫生是個令人尊敬,但卻不令人羨慕的職業。」時代推移,從醫療不發達到現今進步的環境,昔日純樸社會裡的善良民眾對於醫生的尊敬,也隨著資訊的流通與自主意識的抬頭,使得醫生光環大顯黯淡。對於醫療糾紛等等問題,沈醫師倒是老神在在地表示,一年的案例可高達700餘件,就算如此,仍需堅持以病友為中心的信念服務他們。沈醫師鼓勵我們,應堅定信念,找到自己的定位與特色,並且根據時勢,循著內心聲音,兼顧現實的考量完成理想。而成為一名醫師,應重視人文倫理的教育,畢竟,「醫學=science+art+humanity」,除了課堂上的智識外,技術的養成與倫理的關懷更為重要。

  就技術層面而言,沈教授舉出一個淺顯易懂的例子:「一個好的外科醫師要注重技術層面的培養,不能只了解肝腫瘤卻不懂得如何實際切除。」值得一提的是,健康的雙手對於外科醫生而言是相當重要,沈教授的師長就曾耳提面命,打球等較為劇烈的,可能傷到手的運動都是不被鼓勵的。至於醫學人文的體現,沈教授認為醫療包含病人的觀念、文化背景、經濟狀況等等層面,因此必須設身處地給予關懷。然而,健保的實施,給付制度的不合理,讓專業的醫術變質為膚淺的算術,比如「無立即生命危險的眼科手術,與人命關天的胰臟手術,在給付上竟然相差無幾」,這往往左右醫師避重就輕的選擇。

  對於現今的社會,沈教授也提出深刻的見解。沈教授覺得學歷並不等於學力,應該廣博提升自我,因此大學的通識教育非常重要。另外,面對少子高齡化社會,老人照護這一領域是不容忽視的,特別是弱勢的獨居老人。不管環境如何變化,應「活到老,學到老」,同時也要保有初衷,盡全力完成醫療服務、教育等等的工作。

(本校醫學系趙家德 撰稿)


enews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