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364 重陽敬老應首重老人健康

出自KMU e-News

在2019年10月20日 (日) 22:18由Okiayu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一修訂 | 當前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64期  分享園地

重陽敬老應首重老人健康

本校 楊俊毓副校長

  農曆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你知道它的由來嗎?重陽節的由來,主是易經把一三五七九視為「陽數」,把二四六八定為「陰數」,九月九日,日與月都逢九,兩個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時又是二個陽數在一起,故稱「重陽」。

  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數之極),又與「久」諧音,「九九」即「久久」之意,因此「九九」「重陽」有長久長壽之含意。重陽節因此發展成「敬老節」。內政部於民國63年為了弘揚「敬老尊賢」的傳統,特別將重陽節定為「敬老節」,希望能喚起民眾對年長者的關懷,營造溫馨的社會,做好老人福利政策,自此之後重陽節在各地都有官方的「崇老敬老」、「銀髮關懷」、「重陽敬老禮金發放」、及「敬老福利服務」的活動。

  談到重陽節就不得不提一首膾炙人口的唐詩: 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是王維在17歲時,獨自在長安過重陽節時所作「獨在異鄉為異鄉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大意是說我獨自漂泊在外成了異鄉客,逢年過節更是思念故鄉的親人,今日正逢重陽佳節,身在遠處的我,遙想家中兄弟們一定都去登山了,他們全都佩戴著茱萸,而兄弟中卻獨少了我!這首詩流露出王維與兄弟彼此相憶的手足深情,同時也說明重陽節有登高、佩戴茱萸的風俗。這首詩也成了表達思鄉情感的格言式佳句,王維在21歲時就考中進士,也是理所當然的事了。

  古人的登高、插茱萸的習俗,其實是為了避邪。據說東漢時,汝南人桓㬌跟隨方士費長房學習,有一天費長房告訴桓景說:九月九日那天,你家裡會有災禍發生,你趕快回去,叫家人縫製錦囊,裡面裝入茱萸,然後繫在手臂上,再一起登山,喝菊花酒,如此才可消災解厄。桓景依照費長房所言去做,全家九月九日去登山,直到傍晚才回家,回到家後看到家中的雞、犬、牛、羊等全都暴斃,無一倖存。費長房聽到後說:桓景一家人的災難是可避免的,這些都是替死鬼。古人於重陽節登高飲酒,臂上佩戴茱萸,即始於此。

  農曆九月正是菊花盛開的季節,所以九月又稱「菊月」,自古以來,菊花就是重陽佳節最重要的應時花卉,孟浩然〈過故人莊〉即說「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菊花有很多顏色,但以黃色為多,因此菊花又稱「黃花」。我們常比喻過時的事務為「明日黃花」,就像我這篇文章一定要趕快發表,否則離重陽節太久,就將成為明日黃花,無人有興趣了。

  菊花於寒露節氣後盛開,因不畏秋霜,古代文人以其不畏寒霜的特性代表髙潔隱逸。周敦頤的〈愛蓮說〉稱菊花為「花之隱逸者也」;屈原在其〈離騷〉中說「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意指早晨飲用木蘭花上滴滴的露水,傍晚咀嚼秋菊飄落的花瓣,可見菊花在屈原心目中的地位。

  周敦頤說過「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陶淵明生平有二大嗜好,即愛菊與嗜酒,他「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歸故里後,住宅的屋前屋後,種滿菊花,清香四溢,有一天傍晚,他在屋子東邊的籬笆下,悠閒的採著菊花,抬頭仰望,看見遠方的廬山,恰好盡入眼簾,廬山風景優美,夕陽映山,早晩氣候舒適宜人,飛鳥成群結伴,盤旋山中,飛林歸巢「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遠」,這是陶淵明在輕鬆自在心境下,寫出的傳誦千古的〈飲酒〉詩的第五首。因此後人也以「東籬花」為菊花。

  陶淵明歸隱故里後,生活清貧,有一年重陽節,他沒錢買酒,就在東籬下賞菊,酒興至卻沒酒喝,只好枯坐在庭院中悶坐,惆悵著眼前盛開的菊花,就在此時,忽然看見一個穿白衣的僕童,原來是他的朋友江州刺史王弘派人送酒來的「望見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陶淵明喜出望外即刻開罎暢飲,酒醉而歸,過了一個無憾的重陽節。後來「白衣送酒」也用來比喻自己渴望的東西,朋友正好送來(真的是心想事成)。

  李白在〈九日登山〉也曾用這個典故,他說「淵明歸去來,不與世相逐。為無懷中物,遂遇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黃花酒。我來不得意,虛過重陽時」,意思是說陶淵明寫了歸去來辭,表明不追求俗世的高志,因為沒有酒了,所以就到州牧那裡喝酒,想像自己和陶淵明一邊觀賞菊花,一邊飲酒,此時的心情不好,白白辜負了重陽佳節。

  孔子以人生的經驗,歸結人生三個階段必須要警惕戒備的守則「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年紀大了,沒有太大的力氣了,欲望、思想都要減弱了「及其老耄,則欲慮柔焉」,要做個不爭氣的老人,不要再貪得無厭; 身體也逐漸衰老變壞了「體將休焉」,有生必有死,生死要順其自然,不必去尋找長生不老之道,那都是貪得的毛病,如果不貪求,又怎麼會有憂愁煩惱呢?求而不可得,才會煩惱「死者人之終也,常處得終,當何憂哉」。

  小時候,父母常要我們爭氣,年紀大了要做個不爭氣的老人;腦筋最好不要太清醒,做個健忘的老人,這樣才不會與人生氣,與人生氣就會傷和氣,反而傷身。

  尊老是我國固有的傳統美德,老人過去對家庭、社會、國家的貢獻功不可沒,敬老是我們對老人過去辛勞奉獻的一種肯定與回報,最後敬祝天下所有的老人平安快樂、健康長壽。



enews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