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367【月印萬川-高醫經典人物】臺灣血液之母的真善美—林媽利醫師

出自KMU e-News

(修訂版本間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新頁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67期  【月印萬川-高醫經典人物】 == '''臺灣血液之母的真善美—林媽利醫師''' == 250px *高醫...)
第5行: 第5行:
== '''臺灣血液之母的真善美—林媽利醫師''' ==
== '''臺灣血液之母的真善美—林媽利醫師''' ==
-
[[Image:367月印萬川.jpg|250px]]
+
[[Image:367月印萬川.jpg|400px]]
*高醫醫學系第五屆畢業、第十四屆學術類傑出校友
*高醫醫學系第五屆畢業、第十四屆學術類傑出校友

在2019年12月5日 (四) 11:18所做的修訂版本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67期  【月印萬川-高醫經典人物】

臺灣血液之母的真善美—林媽利醫師

  • 高醫醫學系第五屆畢業、第十四屆學術類傑出校友
  • 現任:馬偕紀念醫院輸血醫學暨分子人類學研究室榮譽顧問、台大醫學院法醫學研究所兼任教授、中華民國輸血協會名譽理事長
  • 曾任:台大醫學院病理科副教授、中華民國輸血學會理事長、國際輸血學會理事

  林媽利醫師是本校第十四屆傑出校友,活躍於輸血醫學、血液病理及臨床病理領域,在國際專業刊物上發表超過一百七十篇專業論文,並獲「Who' s who世界名人錄」連續登錄三十年。此外,亦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提名,成為臺灣第一位入圍「Helena Rubinstein獎」的傑出女性科學家。1999年林醫師主辦臺灣首次的國際輸血學會西太平洋區大會,將臺灣的輸血研究學者們推上國際舞台。2011年,榮獲國際輸血學會獎(ISBT Award),是臺灣第一人;同年,又獲頒臺灣醫學會杜聰明博士傑出紀念獎。

  打破一般人對研究者的刻板印象,林醫師其實是很感性的人。「從小就喜歡看美的東西,像天空的星星或黃昏的夕陽,都會讓我很高興」。用赤子之心欣賞周遭事物的她,與其說是科學家,更像藝術家。

  林醫師記得杜聰明院長曾提過,一名醫生不只要懂醫學,而且要懂哲學、藝術與文學。由於這樣的理念,杜院長曾經聘請臺灣第一位赴法學習印象派的劉啟祥畫家來授課,開了一個「星期六畫會」。杜院長的叮嚀言猶在耳,至今,畫畫仍是林醫師調劑身心的方式之一。

  談到對高醫的回憶,她說:「還記得到高醫任職的時候,是蔡瑞熊院長。他說高醫的精神就是認同臺灣,為了臺灣在拚命,努力在做。」這種理念令她很感動,並想起杜聰明院長也是這樣時刻心念這塊土地,曾訓練一群醫師至偏鄉及離島服務;研究方面,也注重在地的疾病。這樣一直傳承下來的精神,影響了林醫師研究主題的選擇。

  「與其做一些很高深的,外國人都在做的研究,我寧可做本土的研究,來解決臺灣現在需要解決的問題。」林醫師展現出她堅毅又溫暖的人格特質,踏入了當時較少人投入的血液醫學領域。1980年代初的臺灣還沒有捐血的風氣,醫院的血液來源大多是「血牛」,加上作業流程也沒有標準化,安全性堪憂。林醫師帶著使命感,扛下了這份重任,以堅強的意志力,勇敢面對種種艱難,最終協助衛生署建立出適合臺灣人的捐血制度及輸血系統。此外,她還著有《輸血醫學》一書,成了臺灣大多數醫學院學生的教科書。

  近年來,林醫師致力於基因研究,希望追溯臺灣族群的起源,幫助臺灣人尋根,並將成果寫成《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臺灣各族群身世之謎》一書。林媽利醫師說,她至今仍謹記杜聰明院長的教誨「樂學至上,研究第一」,雖然早到了可以退休的年齡,她依舊為研究工作奉獻心力,並藉由閱讀持續學習。

  對母校有什麼期許呢?林醫師回答:「廣納各方人才,才容易激發創意。」她以自己的實驗室為例,說明召集各路優秀人馬的重要性,希望高醫在這方面能做得更好。她也提到,高醫的校友們大多很樂意回饋母校,學校可以善加利用這方面的資源。她並期勉在校學生,要有關懷社會的心,勇於離開舒適圈,闖出自己的天空,開拓不同的視野。她也說道:「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就是沒有憂慮,還有,可以做自己做喜歡的事。」期望所有高醫人跟林醫師一樣,活出生命的真善美。


(本校醫學系陳俐融 撰稿)


  • 編按:自284期起,「人文e館」單元轉載【月印萬川-高醫經典人物】


enews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