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377 淺談氣功八段錦對人體器官的影響

出自KMU e-News

(修訂版本間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Okiayu (對話 | 貢獻)
(新頁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77期  通識教育中心專題 == '''淺談氣功八段錦對人體器官的影響''' == 體育教學中心 徐靜輝助理教授<br/><br/>   八段...)
下一個→

在2020年5月21日 (四) 11:14所做的修訂版本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77期  通識教育中心專題

淺談氣功八段錦對人體器官的影響

體育教學中心 徐靜輝助理教授

  八段錦是我國民間廣泛流傳的氣功健身運動,據相關文字記載八段錦已有八百多年的發展歷史並且廣受大眾所喜愛。錦是精美絲織品的形容詞是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絲編織成的精品,所已古代人們把經過精心編排設計的肢體動作編成的一套健身體操比喻為「錦」,例如採取八節動作編成的體操稱為「八段錦」,十二節動作編成的稱作「十二段錦」,說明它是一種美好的、有效的健身運動,對人體有健身療病的良好作用。氣功是中國武術的一種,八段錦的吐吶術與氣功是很相似,是將運動與呼吸相互配合,使氣集中於丹田的運動。八段錦有些動作具有攻擊與防禦的拳術動作,與武術有相通之處。八段錦的種類很多,但動作和歌訣總是大同小異。有一些八段錦看來不單只是八節動作,而是在原有動作之間增加了幾節動作,這是從簡單發展到複雜的八段錦,動作名稱雖然有些改變,但基本動作仍舊保持原有精神內涵,只是稍有不同。

  一、兩手托天理三焦:三焦,係中醫學對人身部位的名稱,分為上焦、中焦和下焦。上焦一般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等臟腑;中焦指膈下、臍部以上部位,包括脾、胃;下焦指臍以下,包括腎、膀胱、大腸、小腸等。由此看來,上焦約為胸腔,中焦為腹腔,下焦為盆腔,總起來說,大約就是人身內臟的全部。

  二、左右開弓似射鵰 :這一動作的重點在胸部,用中醫術語來說就是重點在上焦,除了頭以外,上焦可說是全身最重要的部位,這段動作影響所及,包括兩手、兩臂和胸腔內的心肺,通過擴胸伸臂可以增強胸肋部和肩臂部肌肉群,加強呼吸和血液循環,有助於進一步糾正姿勢不正確所造成的病態。

  三、調理脾胃臂單舉:脾胃是人體內臟的重要器官之一。脾臟能不斷製造紅、白球和淋巴腺球等,有健康的脾臟,便能增加對疾病的抵抗力,但它位於胃之後側,動較難。這段動作能夠增加脾臟和胃的運動,消除緊張情緒。

  四、五勞七傷向後瞧:這一段動作是頭部反覆向左、右轉動,眼球盡量往後看,是一種頭部運動。頭部運動,對活躍頭部血液循環、增強頸部肌肉和頸椎活動有較明顯的作用,而且對消除大腦和樞神經系統的疲勞,消除一些生理功能障礙等也有促進作用。五勞-一般有兩種解釋:一指心、肝、脾、肺、腎等五臟勞損;另一指「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不論哪種解釋,都是因勞逸不當,活動失調而引起的幾種損傷。七傷-說法也不同,依黃帝內經記載,七傷是指喜、怒、悲、憂、思、驚和恐等七種異常的情緒傷害內臟,即喜傷心;怒傷肝;悲傷肺;憂和思傷脾;驚和恐傷腎。據唐代醫學家孫思邈著「千金方」中所載,七傷是:太飽傷脾;大怒氣逆傷肝;強力舉重、久坐濕地傷腎;形寒飲冷傷肺;憂愁思慮傷心;風雨寒暑傷形;大懼傷志。

  五、搖頭擺尾去心火:有人認為心火可能是指受寒、感冒、發燒時所出現的一些症狀;認為搖頭擺臀,旋轉身體,可提高全身各器官、各系統的功能、發汗去熱,除去心火。這段動作強調放鬆,因此是消除非正常神經緊張的一種方法,是消除緊張、抑鬱,促進大腦機能,安定精神的運動。同時,它能強化腰和腳,使腿部美化的效果。

  六、兩手攀足固腎腰:腰,是全身運動的關鍵部位,是人體重要組成部份,不僅包括腰肌、腰椎骨骼和重要神經,而且保護著內臟重要器官,如腎、腎上腺,輸尿管、腹動脈、下腔靜脈等。練兩手攀足可使腰肌延伸而受到鍛煉,使腰部各組織、各器官,特別是腎臟、腎上腺等得到增強,既有助於防治常見的腰肌勞損等病,又能增強全身機能,防止便秘。

  七、攢拳怒目增氣力:這段動作有活絡全身的筋肉和鍛煉肌肉的作用,可使大腦皮層和植物神經激發興奮,加強氣血運行。長期如此鍛煉,會促進肌肉發達,體力、耐力逐漸加大。

  八、背後七顛百病消:這段動作是一邊要配合呼吸,以腳尖站立起來,然後落下腳跟。用足尖站立,不但能鍛煉腳,而且能刺激大腦神經,有安定情緒、消除疲勞的功能。腳是通過大腦和內臟器官的重要經脈,按照經脈穴道,使掌心、足三里等要點都能得到運動鍛煉,這和按摩、針灸收到相同的效果。所謂諸病消或百病消,並非指單做七顛能消百病,而是指長期堅持練整套八段錦動作才可以增強整個身體,誇大些說就是「諸病消」或「百病消」。


八段錦分解圖

A.雙手托天理三焦 B.調理脾胃須單舉
C.左右開弓似射鵰 D.雙手攀足固腎腰
E.五痨七傷往後瞧 F.搖頭擺尾去心火
G.鑽拳怒目增力氣 H.背後七顛百病消

Image:Enews377專題-8.jpg


enews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