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448 心理系系友職涯分享採訪-心理系也能當導演

出自KMU e-News

(修訂版本間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新頁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448期  人文社會科學院專題 == '''心理系系友職涯分享採訪-心理系也能當導演''' == ■心理學系 葉佩文助理教授 <br/><br/>...)
當前修訂版本 (2024年4月26日 (五) 17:30) (編輯) (撤銷)
 
第14行: 第14行:
  「我們的出路可以被想得很窄,同時也能放得比誰都寬廣,我最喜歡心理系的地方,大概就是沒有什麼不可能,只要你想,並且去做,什麼都有可能。」
  「我們的出路可以被想得很窄,同時也能放得比誰都寬廣,我最喜歡心理系的地方,大概就是沒有什麼不可能,只要你想,並且去做,什麼都有可能。」
-
  瑀涵也給予學弟妹對於職涯選擇的建議,喜歡不一定要是為工作。工作只是生活的一環,真正的問題是我想過怎樣的生活
+
  瑀涵也給予學弟妹對於職涯選擇的建議,喜歡不一定要是為工作。工作只是生活的一環,真正的問題是我想過怎樣的生活。

當前修訂版本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448期  人文社會科學院專題

心理系系友職涯分享採訪-心理系也能當導演

■心理學系 葉佩文助理教授

  想不到心理系畢業也能踏上電影之路?心理系邀請到系友來分享不一樣的職涯經驗。瑀涵現職為副導演,拍電影至今已將近十年,代表作為「周處除三害」、「青春18x2 通往有你的道路」。若是有機會搭上時光機,回到18歲再做一次選擇,瑀涵還是會選擇走進心理系。然而從事電影工作者,是他當初沒有想過的。畢業後,瑀涵曾經想繼續往學術深造,但發現自己並沒有為之感動。但知道自己喜歡看電影。所以遞出自己的履歷至影視公司。跳脫自己的舒適圈。不然依據自己本來的性格,就會順著自己擅長的事情走下去。

  對瑀涵來說,心理學和從事電影相關工作最大的共同點,都是對人的好奇,對人的情感探索,所以並沒有很大的區別。那麼就讀心理系,在從事電影工作上有什麼幫助?瑀涵認為,心理系的訓練包括對人的特質了解和觀察力,都是幫助她設定人物特質的靈感。舉例來說,導演負責構想主角的內心與外在表現,而身為副導的瑀涵就負責周邊情境和人物的安排,像是周處除三害一幕,就是瑀涵絞盡腦汁的安排周邊人物的死法。其他做過的事情還包括設定非主角的行為舉止、人格特質等。除此之外,瑀涵認為心理系同時也訓練她的溝通能力和同理心。當劇組有工作人員或者演員提出不同的需求,如果能了解對方的動機,對症下藥,會減少很多溝通成本,讓事情順利導向原先設定的目標。

  而從事電影工作剛開始的辛苦。但對她來說,大學生畢業對電影工作一竅不通是很正常。而她剛開始在寫劇本,也常因為不如導演之意而退稿,甚至被罵。瑀涵說她會去想一想罵的是否有道理。沒道理當作沒聽到;如果是有道理,那麼就改正。缺少什麼就補什麼,不要害怕問問題。不知道自己還缺什麼,才是最可怕。

  「我們的出路可以被想得很窄,同時也能放得比誰都寬廣,我最喜歡心理系的地方,大概就是沒有什麼不可能,只要你想,並且去做,什麼都有可能。」

  瑀涵也給予學弟妹對於職涯選擇的建議,喜歡不一定要是為工作。工作只是生活的一環,真正的問題是我想過怎樣的生活。


enews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