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47 社會服務課程

出自KMU e-News

在2015年8月18日 (二) 10:44由Publish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一修訂 | 當前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 第47期 通識教育中心提供

社會服務課程

通識教育中心 社會服務組 洪玉珠


Image:社會服務.jpg

民國3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台灣的人口發生極大的變遷。由於戰爭之故,經濟停滯,醫學的研究、公共衛生的腳步皆遲緩下來。因此,當年政府的人口政策是增產報國,每年出生嬰兒數達25萬人,連續20年迭創新高,於1950年代中期,嬰兒數達40萬以上。根據內政部人口統計,台灣婦女在最近幾年的總生育率有明顯下降趨勢,從民國四十年代每一婦女平均生育六個以上子女,到民國九十二年總生育率已下降至一點二四人,低於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國家平均總生育率一點五六人。

其實,戰後的嬰兒潮世代,被稱為建造者,是累積財富的一代;不僅奠定整個國家經濟發展基礎,也為國家、個人創造大筆財富,創造台灣的經濟奇蹟。台灣由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後,勞動人口不再只限於男性,女性也紛紛投入職場;家庭的結構,也從家族式的大家庭,轉型為核心式的小家庭。民國七十年代以後的新生兒,兄弟姐妹少,與父母交談互動的機會亦漸減;無形中,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便成為影響子女成長的重要因子。不論是平面媒體或是電視媒體,甚至資訊網路,皆會直接影響子女的思考邏輯。升學掛帥之下,學校教育更是淪為為升學主義而授業之處。因此,即便順利進入大學,成為大學生,許多學子幾乎是生活白痴,人際關係更是成為問題的癥點。

基於本校是一所醫學大學,有其特殊屬性存在,學生畢業後進入職場,十之八九皆為與人相關的工作環境。因此,在學之時便需培育養成與人溝通的技巧。然而,與人溝通的技巧並非僅靠2個學分的『人際關係』或『溝通技巧』,便一蹴可及。學生在學期間,如能參加社團活動,學習與人互動、服務人群的精神,對學生的成長是正向的加分。然而,依然有許多的學子沉溺於高中時代的讀死書、拼成績,而未能將課堂所學實際應用於日常生活中,誠為可惜。

國內的醫學體系大學中,最早開辦『社會服務課程』的大學是陽明大學。該校的『社會服務課程』,係利用寒暑假學子返鄉之際,在自己的故鄉組成『服務研習營』,召集故鄉的青少年學子舉辦生態營、環保營、老年服務營、家教營… 等。大學生主導此類研習營的過程中,可以訓練獨立自主、思考邏輯、與人相處、團隊精神等。另一附加價值是可預防青少年於暑假期間,無所事事、成群結黨,養成吸菸、吸毒的惡習,形成另一個社會問題。

本校亦於民國92年度開始,由醫學系學生主導籌辦,校外的非政府的民間組織(NGO)熱心參與,校內亦有十餘位老師加入輔導行列,號召約150名學生修習『社會服務課程』。第一年試辦結果,於成果發表會時,NGO對於本校生有褒有貶,其原因係學生的需求與NGO組織的思考邏輯有所出入所致。因此,第二年的『社會服務課程』,便以『人性關懷』為主要訴求。實習地點即以本校附設醫院的『門診』、『急診』,高雄市衛生局的『衛教科』、『疾管處』,以及財團法人『獎卿護理之家』等共五處。報名修課學生由開始的119位,其後退選的20位,有因與其他課程時間無法適當調整而退選者,或有因本課程的實地見習時間,係原課程時間的2倍而退選者;亦即除了共同課程的4堂課8小時外,實地見習11堂課44小時,外加期中討論2個小時,期末報告尚有6個小時,本課程雖僅為2學分,但修課時間共達60個小時;退選者皆屬選擇『門診』與『急診』的學生。最後剩下的 99位同學,皆能有始有終的完成其社會服務課程。 本課程的期末成果報告,將於6月18日的周末於本校演藝廳舉行,歡迎全校師生撥冗蒞臨指導。

本組要特別感謝本校附設醫院『護理部』的潘主任、吳副主任、劉督導及『門診』與『急診』護理長的用心安排,高雄市衛生局的『衛教科』、『疾管處』,以及財團法人『獎卿護理之家』的無條件支持。修習期間,各個單位的盡心盡力提攜指導,讓修課學子的滿腔熱忱,有學習成長的空間,謹致上由衷的感激。除外,尚有校內護理系的王璟璇、洪娟娟,公衛科、系的白秀華、潘碧珍等四位老師,同心協力負起監督指導的職責,謹此亦一併致上最高的敬意與謝意。



enews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