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50 【時論廣場】教養不只是教育而已

出自KMU e-News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50期  一方清靜 人文e館

【時論廣場】教養不只是教育而已

心理系助理教授蔡志浩


今年的大學考試分發,預估會有創紀錄的八成九的錄取率。大學考試分發的高錄取率代表高等教育的普及,一方面是好事,一方面也令人擔憂。因為這個社會重視的是訓練考試與工作技能的教育,對教養問題並不重視,台灣人教育與教養水平的落差愈來愈大。 上周末我到某國際性賣場購物,在人擠人的賣場中,剛好見證教養問題的嚴重性。許多人推著購物車,想停就停,不會把購物車停在比較不會堵住通道的地方,也不會經常注意一下購物車是不是擋到別人了。當你停在某個陳列架前看某件商品時,經常有人就直接從你面前走過或把東西拿走,卻連一句抱歉也不說。小孩子到處亂跑,東抓西爬,大呼小叫,也不見父母出面管教。

這還只是一般民眾的行為。如再對照一些官員和民意代表的粗魯言行,你會發現,台灣人的教養並沒有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而變得更好。

台灣人笑大陸人隨地吐痰,自己卻隨地吐檳榔汁。台灣人笑大陸人沒有秩序,自己也不懂得排隊。台灣人到大陸旅遊說公廁很恐怖不能上,回到台灣還不是經常受不了又髒又臭的公廁。去年二月總統候選人辯論時,黃崑巖教授曾問「何謂教養」。陳總統答非所問,只談教育。如果領導者都不知教養,台灣又如何能夠成為一個有教養的國家?不論獨立建國或制憲正名,如果人民的教養還是一樣差,那就沒有意義。你不會因為一個沒教養的人名字很好聽,就比較尊重他。

教養其實很單純,我們並不需要為教養戴上品格或道德的大帽子。只要有心,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有教養的人。那個「心」就是同理心。政府官員或民代發表公開言論時,如有同理心,就會顧慮聽眾對不同的言行可能產生的感受,修飾並節制自己的言行,讓自己用不冒犯別人的方式表達自己想法。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有一點同理心,從別人的觀點想一下,就不會妨礙或侵犯到別人的的空間、權利與隱私。

台灣人的問題在於太自我中心,不知道也不在意別人感受。結果人與人互相侵犯,每一個人都受害。要跳脫這個惡性循環,就必須看得遠一點。如果有同理心,尊重別人就等於尊重自己,並不困難。用同理心為別人設想,表面上看起來會讓你覺得少了點自由,因你要想得比較多,言行也要比較節制。但如果每一個人都能用同理心為他人設想,最後每個人都能獲益。因為你不再需要經常擔心自己的空間、權利與隱私被別人侵犯。

台灣還有許多教育問題待解決,還是得繼續「拚教育」。但是拚教育之餘,台灣人真的也應該把眼光放遠,開始「拚教養」了。(原發表於 2005 年 8 月 1 日 中國時報時論廣場,未經授權,請勿複製或轉載。)


enews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