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80 【醫學教育活動】參加海峽兩岸大學通識教育研討會重點報告

出自KMU e-News

(修訂版本間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新頁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80期  分享園地 =='''【連續兩屆績優導師暨輔導老師感言】身為老師的最樂''' == 醫學系張慧秋副教授 獲得輔導績優...)
第3行: 第3行:
分享園地
分享園地
-
=='''【連續兩屆績優導師暨輔導老師感言】身為老師的最樂''' ==
+
=='''【通識教育活動】參加海峽兩岸大學通識教育研討會重點報告'''==
-
醫學系張慧秋副教授
+
通識教育中心 劉克明主任
-
獲得輔導績優導師的榮譽,個人實感到愧疚,緣著此次的邀稿提供了我一個回憶與他們初次見面場景的機會。
+
海峽兩岸大學通識教育研討會由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與廣東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共同主辦,大會會期為九十五年十月三十日至十一月一日。會議地點在順德職業技術學院鄭裕彤學術報告廳。台灣共有十四個大學參加,領隊為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理事長張一蕃校長。會議主題為「21世紀大學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互動與融合」。
-
當我接獲通知擔任此班的導師時,同學已升上二年級。他們已建立起個人的人際關係及生活圈了,讓我一時間擔心無法與他們的生活接軌,所以我先就著學務處提供的導生們的資料,努力的配合照片將人名背下來。一開學即安排第一次群體認識,緊張但安全過關的我可以叫出每一個小朋友的名字,而且這次的接觸讓我有一種「很高興認識你」的感覺。
+
筆者將會議中的專題演講重點提出報告。第一天專題演講共有四場,分別由黃俊傑教授、陳智教授、張一蕃教授與李萍教授演講。因時間有限,本篇報告先報導黃教授的演講重點。
-
接著我根據醫學系學生就學期間三項主要的問題,我投入更多的關注。首先是課業壓力:醫學系學生之課業壓力重,而學生對成績之自我要求亦高,所以我認為瞭解且進而幫助他們課業的學習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先取得他們大一的成績,瞭解其大致的學習狀態,並在群體認識後,即與他們進行個別面談,瞭解他們進入醫學系一年的學習方式、困難及自我評量的標準,給予建議修正學習方法及心態;接著除了於考試後主動與任課教師聯絡,密切注意他們的學習狀況外,當小朋友遇到較困難之課程,我亦商請該科熱心的教師提供時間讓小朋友問問題等,若發現疏忽,馬上進行聯絡,瞭解其學習,加以建議及督促。事實上我家小朋友們在課業成績與學習上均表現不錯。另外我對研究工作的投入亦引發導生們的研究興趣,除了與我共享研究的樂趣外,更有同學於三年級暑假申請至中研院生醫所參與研究工作,回來後還主動與我分享她的收穫。因我認為社團活動是大學生人格發展學習上很重要的部份,所以很鼓勵導生們參與課外、社團活動,他們於社團中的表現均非常優異,擔任社團負責人或小組成員積極負責,擔任班級幹部熱心服務,甚至擔任學生會會長熱心積極為全校同學服務。同學在課業學習與團體生活上有了實質的收穫,自然而然會擴大心胸與視野。
+
黃俊傑教授是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名譽理事長,也是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報告主題是「21世紀的大學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互動與融合」。
-
其二是有關同學間相處與感情問題:醫學系學生課業壓力大,容易因分數競爭造成彼此間關係的緊繃,曾有導生因此萌生休學的念頭,經商談後重新建立起自信心及對同儕的認同,繼續就讀。另有小朋友因醫學課程內容與其興趣有所差距,出現排斥學習的心態,經多次溝通,他終能興趣與專業兼顧,用心於課程的學習。至於大學生的另一重要課題-感情問題,亦因對導生們的誠懇與用心,所以不論男女導生均願意主動將其感情方面的困擾和我分享,我用心深入瞭解學生的困擾、給予建議、開導並尋求解決的方法,盡力使小朋友心理獲得最佳的調適;所以導生會主動攜帶其男、女朋友來拜訪我或參加小家聚會。
+
黃教授在導論中首先提到自古以來,教育的目的在培育完整的人,而非將人分割成專技人與文化人。然而,「全球化」與「知識經濟」的流行,對世界各國大學教育衝擊甚巨。「全球化」的趨勢,使得世界各國的大學都被捲入全球性的競爭之中。「知識經濟」的影響,造成大學教育有所謂「大學熱門科系」,以畢業後高薪的行業吸引學生,使得大學教育逐漸偏向商業化與市場化,重視專業教育超過通識教育。
-
其三是對於小朋友的健康狀況關心及生活照應:我對醫學生人格的培養非常重視,理念以全人教育為中心,故平日即常以電話、e-mail聯絡,並安排面談及小家聚餐,藉由活動瞭解同學生活及與人相處狀況,故與他們的互動性良好,因此導生們均樂於邀請我參與他們的活動,例如:關仔嶺溫泉之旅、菱角採收樂及家庭拜訪、班級旅遊、班級競賽之加油及日本之旅,甚至有其他小家的同學亦樂於加入,從此還會來參加小家聚會。擔任導師初期,小朋友的健康常出狀況,有因VPC送急診、腎臟發炎、因運動傷害進行膝關節韌帶手術及車禍送醫者,均主動與主治醫師聯繫以瞭解病情,多次前往探望關心並與學生家長溝通;由於對學生的關心,連非我導生車禍送急診處理,學生亦會先通知我,我亦不由分說的馬上給予協助及關照;SARS期間,小朋友已是醫院見習生,我幫他們每人訂做名字貼紙,期望可減少他們物品遺失或物品混用降低感染的機率。在他們大七的那年我因身體不適離開工作崗位,結果他們仍邀請我回來為他們正冠,分享他們畢業的喜悅與榮耀,讓我非常感動,現在他們有留在高雄(包括本校)服務,亦有遠至台北工作的,甚至攻讀人文研究所,還有成人妻為人母,多會利用電話及e-mail保持聯繫,讓我知道他們的近況(包括退伍後的選擇),很高興他們均平安且在工作崗位上均是負責也是努力學習的好醫師。
+
在這種客觀情勢下,大學教育根本而且重大的一個課題是「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如何經由互動而邁向融合?」
-
初次擔任導師的新手,連續兩年獲得績優導師的榮耀,心中是喜樂也是惶恐。喜樂的是自己對於學生的關心得到學生的認同,也獲得校方肯定。惶恐的是自己肩負的責任重大,希望自己能成為心靈上的導師引領學生成為良醫,也期待自己是啟蒙者,讓學生能瞭解自己的興趣,找到未來的人生方向,樂於自己的選擇。更希望多年後,驀然回首,我依然是學生最信任與最尊敬的導師,我想身為老師最樂亦不過如此吧!
+
如何解決大學所面臨這個重大的教育挑戰,黃教授提出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融合的理論基礎:
 +
從人性尊嚴立場而言,教育的目的在培育並且養成完整的人,不是將人加以肢解或工具化,以提昇人在資本主義社會分工體系中被利用的價值。因此大學的教育必須以「全人教育」為目標,而完全的人物必須具備 "真、善、美" 三德,因此教育亦須包括智育,德育與美育,這也是中國儒家教育傳統的「全人教育」的理想。
 +
現在是知識經濟新時代,知識是新時代生產力的資本,知識的創新已經成為21世紀最重要的發展基礎,因此在知識經濟時代,大學教育的產品應該是具有創新能力與批判思考能力的新人才。
 +
現代大學系所分明的建制,使得「人文」與「科技」成為英國文學家史諾所謂的「兩種文化」。只重視科技的專業教育,而忽視通識的大學教育,不但無法培育出具有專業素養、並具備進行批判與知識創新能力的學生,反而在現代大學院校中形成另類的「反智論」(anti-intellectualism)。因此大學的教育應該是融合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全人教育。
 +
實際上,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應該如何融合?黃教授提出此兩種教育之融合方法。
-
編按:
+
黃教授首先引用思想家John S. Brubacher的看法 "即使從事體力勞動的人,勞動的人也不應該被剝奪接受良好通識教育的權益"。据此黃教授提出融合的方法:
-
「連續兩屆績優導師暨輔導老師」有護理學系周汎澔副教授、醫學系張慧秋副教授及藥學系溫燕霞助理教授,自本(79)期e快報「分享園地」開始連續刊出。本單元結束後將刊出榮獲「教學傑出」教師(連續三年獲得教學優良教師)的心得分享。感謝學務處陳嘉瑞及教務處莊惠雯的協助邀稿。
+
 
 +
 
 +
課程結構與教學內容的調整:
 +
全校課程結構的調整與學分的重新配置,可以為專業與通識教育的融合奠定策略性的基礎。
 +
 
 +
首先需要將必修課程鬆綁,將全校必修之基礎課程重新整合為 "通識必修課程,限選課程與任選課程",其學分需佔總學分之1/3,而其餘70%的學分用於專業教育,學習必須的專業知識、技能與技術,培養技術應用能力,而且要強調兩者互相融合與整合,實施真正意義上的做人與做事教育的結合,以達到專業教育的精緻化與通識教育的深化。
 +
 
 +
黃教授認為只有將通識教育落實到學生的生命成長中,我們才能夠徹底矯正現代大學的物化與工具化的趨勢,使人成為大學教育的主體,而使大學所傳授的知識,可以真正為學生創造道德的福祉。具體方法在於 "講座課程" 的推動,以及以 "原典選讀" 為基礎的課程。
 +
 
 +
黃教授以台灣大學的改革為例,台灣大學將共同與通識課程從平均選修制,自2007年起改變為核心課程制。其新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制如下:
 +
 
 +
 
 +
基礎課程:
 +
語文能力與人文素養課程: 國文6學分,英文6學分,
 +
服務課程0學分,
 +
選讀英語課程0學分,
 +
體育課程〈不計入畢業總學分〉1學分,
 +
 
 +
 
 +
通識課程:
 +
八大領域核心課程共18學分
 +
文學與藝術
 +
歷史思維
 +
哲學與道德思考
 +
公民意識與社會分析
 +
物質科學
 +
生命科學
 +
邏輯、量化分析與數學意義
 +
世界文明
 +
 
 +
 
 +
學分總計〈計入畢業總學分者〉30學分
 +
 
 +
 
 +
 
 +
溶滲式教學方法的落實
 +
黃教授認為為了因應「科技」與「人文」斷裂的狀態,我們應在大學教育過程中,加強開設貫通「科學、技術與社會」等領域的課程,以引導大學生對現代科技發展中的人文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使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融合,進而培育21世紀具有批判思考與原創能力的新一代知識分子。
 +
 
 +
教學方法之改變,黃教授建議應從記憶導向調整為思考導向,除了授課時的講解,應加強雙向的討論,也可以應用教學助理的協助,以促進教學討論的效果。
 +
 
 +
結論時,黃教授除了再次強調在功利主義的教育政策當選下,學校應該要以無限愛心與信心,推動專業教育的精緻化與通識教育的深化,以開創技職教育之新願景。
 +
 
 +
感想:
 +
通識教育之推動,應以學校辦學理念為依據,決定通識教育的目標,安排適當的課程,以培養21世紀的知識份子。黃教授的專題報告可供本校各院系規劃通識課程之重要思考方向。
 +
 
 +
誌謝:
 +
中華民國通識學會張理事長與黃名譽理事長,以及廣東順德技術學院陳院長的邀請參加會議,謹此致謝。也非常感謝本校余校長之重視與支持通識教育的發展,以及楊三東教授長期以來對通識教育的熱心與推動。
 +
 +
 +
 +

在2014年7月16日 (三) 16:50所做的修訂版本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80期  分享園地

【通識教育活動】參加海峽兩岸大學通識教育研討會重點報告

通識教育中心 劉克明主任


海峽兩岸大學通識教育研討會由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與廣東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共同主辦,大會會期為九十五年十月三十日至十一月一日。會議地點在順德職業技術學院鄭裕彤學術報告廳。台灣共有十四個大學參加,領隊為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理事長張一蕃校長。會議主題為「21世紀大學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互動與融合」。

筆者將會議中的專題演講重點提出報告。第一天專題演講共有四場,分別由黃俊傑教授、陳智教授、張一蕃教授與李萍教授演講。因時間有限,本篇報告先報導黃教授的演講重點。

黃俊傑教授是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名譽理事長,也是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報告主題是「21世紀的大學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互動與融合」。

黃教授在導論中首先提到自古以來,教育的目的在培育完整的人,而非將人分割成專技人與文化人。然而,「全球化」與「知識經濟」的流行,對世界各國大學教育衝擊甚巨。「全球化」的趨勢,使得世界各國的大學都被捲入全球性的競爭之中。「知識經濟」的影響,造成大學教育有所謂「大學熱門科系」,以畢業後高薪的行業吸引學生,使得大學教育逐漸偏向商業化與市場化,重視專業教育超過通識教育。

在這種客觀情勢下,大學教育根本而且重大的一個課題是「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如何經由互動而邁向融合?」

如何解決大學所面臨這個重大的教育挑戰,黃教授提出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融合的理論基礎: 從人性尊嚴立場而言,教育的目的在培育並且養成完整的人,不是將人加以肢解或工具化,以提昇人在資本主義社會分工體系中被利用的價值。因此大學的教育必須以「全人教育」為目標,而完全的人物必須具備 "真、善、美" 三德,因此教育亦須包括智育,德育與美育,這也是中國儒家教育傳統的「全人教育」的理想。 現在是知識經濟新時代,知識是新時代生產力的資本,知識的創新已經成為21世紀最重要的發展基礎,因此在知識經濟時代,大學教育的產品應該是具有創新能力與批判思考能力的新人才。 現代大學系所分明的建制,使得「人文」與「科技」成為英國文學家史諾所謂的「兩種文化」。只重視科技的專業教育,而忽視通識的大學教育,不但無法培育出具有專業素養、並具備進行批判與知識創新能力的學生,反而在現代大學院校中形成另類的「反智論」(anti-intellectualism)。因此大學的教育應該是融合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全人教育。

實際上,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應該如何融合?黃教授提出此兩種教育之融合方法。

黃教授首先引用思想家John S. Brubacher的看法 "即使從事體力勞動的人,勞動的人也不應該被剝奪接受良好通識教育的權益"。据此黃教授提出融合的方法:


課程結構與教學內容的調整: 全校課程結構的調整與學分的重新配置,可以為專業與通識教育的融合奠定策略性的基礎。

首先需要將必修課程鬆綁,將全校必修之基礎課程重新整合為 "通識必修課程,限選課程與任選課程",其學分需佔總學分之1/3,而其餘70%的學分用於專業教育,學習必須的專業知識、技能與技術,培養技術應用能力,而且要強調兩者互相融合與整合,實施真正意義上的做人與做事教育的結合,以達到專業教育的精緻化與通識教育的深化。

黃教授認為只有將通識教育落實到學生的生命成長中,我們才能夠徹底矯正現代大學的物化與工具化的趨勢,使人成為大學教育的主體,而使大學所傳授的知識,可以真正為學生創造道德的福祉。具體方法在於 "講座課程" 的推動,以及以 "原典選讀" 為基礎的課程。

黃教授以台灣大學的改革為例,台灣大學將共同與通識課程從平均選修制,自2007年起改變為核心課程制。其新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制如下:


基礎課程: 語文能力與人文素養課程: 國文6學分,英文6學分, 服務課程0學分, 選讀英語課程0學分, 體育課程〈不計入畢業總學分〉1學分,


通識課程: 八大領域核心課程共18學分 文學與藝術 歷史思維 哲學與道德思考 公民意識與社會分析 物質科學 生命科學 邏輯、量化分析與數學意義 世界文明


學分總計〈計入畢業總學分者〉30學分


溶滲式教學方法的落實 黃教授認為為了因應「科技」與「人文」斷裂的狀態,我們應在大學教育過程中,加強開設貫通「科學、技術與社會」等領域的課程,以引導大學生對現代科技發展中的人文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使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融合,進而培育21世紀具有批判思考與原創能力的新一代知識分子。

教學方法之改變,黃教授建議應從記憶導向調整為思考導向,除了授課時的講解,應加強雙向的討論,也可以應用教學助理的協助,以促進教學討論的效果。

結論時,黃教授除了再次強調在功利主義的教育政策當選下,學校應該要以無限愛心與信心,推動專業教育的精緻化與通識教育的深化,以開創技職教育之新願景。

感想: 通識教育之推動,應以學校辦學理念為依據,決定通識教育的目標,安排適當的課程,以培養21世紀的知識份子。黃教授的專題報告可供本校各院系規劃通識課程之重要思考方向。

誌謝: 中華民國通識學會張理事長與黃名譽理事長,以及廣東順德技術學院陳院長的邀請參加會議,謹此致謝。也非常感謝本校余校長之重視與支持通識教育的發展,以及楊三東教授長期以來對通識教育的熱心與推動。





enews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