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碼
出自KMU e-News
Enews471 國際事務處
的原始碼
跳轉到:
導航
,
搜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user用戶組的用戶才能使用。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 2025臺日大學校長論壇(Taiwan-Japan University Presidents’ Forum 2025)暨臺日人才培育座談會教育展 == 「2025臺灣日本大學校長論壇」由日本國公私立大學團體國際交流委員長協議會(JACUIE)主辦、財團法人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基金會(FICHET)協辦,日本熊本大學(Kumamoto University)承辦,於本(114)年7月16日(星期三)假日本熊本盛大舉行。來自臺日兩國80多所大學及高教機構、逾160位代表齊聚一堂。本屆論壇主題為「創新時代下,日本與臺灣大學的區域挑戰」(The Future of the Region: Challenges of Universities in Japan and Taiwan in the Innovative Era),深入探討學生與青年學者交流、促進區域發展的產學合作、大學在自然災害中的角色,以及高等教育數位轉型等多項關鍵議題。 本校由黃友利副校長、醫學院盧柏樑院長及國際事務處學術合作組李偉鵬組長代表前往參加,黃副校長並代表本校擔任Panel Discussion 1: The role of Universities for Natural Disasters與談人,報告本校在醫學教育及國際救災上的成果與展望。本校正與熊本大學洽談姊妹校合作及學生交換,會中熊本大學校長Prof. Hisao Ogawa並特別於會中抽空與本校3位代表會面。 <br> [[Image:471-01.jpg|450px]][[Image:471-02.jpg|352px]] == 2025年美洲教育者年會(NAFSA 2025) == 美洲教育者年會(NAFSA)與歐洲教育者年會(EAIE)、亞洲教育者年會(APAIE)並稱為國際三大教育者年會,與會對象為來自世界各國之高等教育主管同仁,參與三大年會是維持學校國際曝光度與維繫校際情誼之重要年度活動。<br> (一) 今年NAFSA於5月27日至30日在美國加州聖地牙哥舉行,臺灣由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基金會統籌參與,高教基金會吳正己董事長親率17校/單位43位代表參展,共同推動臺美高等教育合作。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本校今年首度恢復參展,由本處企劃發展組林妍吟組長與學術合作組李偉鵬組長代表出席。會中與多所學校代表洽談,可推動之合作交流包括:規劃Summer School,歡迎推薦本校學生參加;先簽SEA,以利後續學生交換。<br> (二) 美國UT Austin,Director (Ms.) Fiona Mazurenko—二校為校級MOU,該校有seed grants,可先視訊媒合research collaboration;若雙方老師透過視訊共同開課(Co-teaching),該校亦可補助課程費用;若要進行internship exchange,則需先與課程部主任洽談。<br> (三) 日本千葉大學Deputy Head (Ms.) Minako Oshima (Outbound), Ms. Moe Yanagida (Partner-ship)—全校學生都要出國才能畢業;雖是校級MOU,但要互送學生仍須學院先簽SEA,目前僅要學院有簽SEA;若其他學院欲互送學生,可透過她們代轉。<br> (四) 美國USC 藥學院Associate Dean (Mr.) Terrence Graham—本校藥學院有送學生過去,但只有去,沒有來;10月將來台,希望可洽談安排該校學生來台shadowing。<br> (五) 美國University of Nebraska Dr. Zenghan (Hannah) Tong—本校物治學生前往該校修課,學生表現很好,很客氣,有領導能力;對本校之前哈佛公衛課程有興趣,希望可送課表供其參考;若要做醫學生交換,須跟該校醫學院談;該校藥學院頗強,可做研究交換。<br> (六) 日本近畿大學 Kindai University Director Yoshihiro Omura--二校雖簽有校級SEA,但醫學生交換仍需二校醫學院另行簽訂SEA方可互送學生;每年會寄交換學生選修課表,也請本校提供課程清單;建議可結合華語課程,設計學生交換課程。<br> (七) 美國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非姊妹校) Director Lucinda Morgan--希望可與本校護理學院合作;有興趣送學生出國研習 Summer short-term 4-6週,亦歡迎本校學生前往。<br> 此次參展除與各校洽談外,並於會中與我國駐美國代表處教育組周慧宜組長及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李政翰組長寒暄請教。未來本校後醫系英文組若獲教育部核准設立,需要駐外館處協助儘可提出。 會後林妍吟組長轉往舊金山,與陳行得理事長確認後續北美校友會學生海外見實習獎助金實施程序,並與當地校友餐敘,巧遇本校現於史丹佛大學骨科進修之李天慶醫師及其家人。<br> [[Image:471-03.jpg|350px]][[Image:471-04.jpg|335px]] == 2025年臺灣-捷克高等教育論壇(Taiwan-Czech Higher Education Forum 2025) == 為促進臺灣與捷克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深入交流與合作,由教育部指導,高教基金會、捷克國際教育與研究機構(DZS)及捷克經濟文化辦事處共同主辦的首屆「臺灣-捷克高等教育論壇」,於本(114)年7月21日(星期一)假台北福華大飯店盛大舉行。論壇集結臺方51校近百人與捷方17校36人,共同探討雙邊高教現況、未來發展契機,以及產學合作與人才培育等重要議題。 本校由高佳麟國際長代表出席,與捷方Masaryk University (MUNI)、Palacký University Olomouc (UPOL)、University of Ostrava (UO)等校洽談合作。<br> [[Image:471-05.jpg|350px]][[Image:471-06.jpg|350px]] == 高醫特色跨領域國際研討會 == 高醫特色跨領域國際研討會—人工智慧浪潮下的醫學革新:機會與挑戰(2025 KMU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medicine – Revolutionizing Medicine with AI: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訂於114年10月10日(五)至10月12日(日)三天舉行。重要進度如下:: (一)外籍Invited speaker(含Keynote):目前共9/13位回覆行程。 (二)本國籍Invited Speaker(含校內外):目前共13/35位回覆。 (三)第3位Keynote speaker正委由10月12日「精準健康論壇-台基盟X國衛院-代謝異常脂肪肝病與肝癌」(Attach Conference)主辦單位推薦名單(蔡世峯名譽研究員)。 (四)工作人員分組規劃:IR1F報到組、場地組(1F、B2F、東側IR2F、東側IR3F、)、招商組、餐飲組、會議組、試片組、福華組、機動組。會再另外進行人員調查,組別確定後作人力分配。 (五)規劃10月8日(三)彩排、10月1-3日(一~三)間進場場佈、9月27日(六)進行校外與校內工作人員教育訓練,確認後公告。 (六)三場Attach Conferences報名上線後提供海報提供大會置入網站作超連結串聯,場地時間確定如下,: 1.10月10日(五)醫療政策13:30-17:30@IR301 2.10月12日(日)2025 肝病國際論壇 9-12AM@B2多功能會議室1、多功能會議室2 3.10月12日(日)精準健康論壇-台基盟X國衛院-代謝異常脂肪肝病與肝癌 10-12AM@IR201<br> == 印度台北協會GIFT City圓桌會議 == 印度國際金融服務中心管理局(IFSCA)董事長拉加拉曼(Shri K. Rajaraman)率團訪台,由印度台北協會邀請國內各大學,於本(114)年7月14日於台北君悅飯店就印度國際金融服務中心(IFSC)在古吉拉特邦設立的首座GIFT City進行說明,由本處企劃發展組林妍吟組長代表參加。 GIFT City擁有獨立的經濟和離岸司法管轄區,統一由IFSCA監管,提供全球標準的自由友善經營環境。希望吸引台商、金融機構及大學進駐,以擴大全球佈局和增加市場多元化,與新加坡和杜拜等全球樞紐競爭,112年11月澳洲Deakin University及University of Wollongong已於GIFT City設立分校。<br> == 國際學者活動—劉家瑄教授之Healing through Humanity == 本場講座由來自荷蘭Wittenbor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Sciences的劉家瑄博士主講。劉教授現行研究計畫:EU Erasmus+ Green4Adu(執行中)、EU Erasmus+ Green Technology and Talent Management(申請中)、Healing through Humanity Network(計畫起草中)。主要分享其於歐洲學術與醫療體系的經驗,荷蘭與歐洲的學術研究環境(包括研究與實務養成、跨院校合作、研究經費與職涯規劃)、荷蘭科技創新與國際合作實務等,以及介紹由全球健康照護者共同發起的 Healing through Humanity Network。本次活動除一窺歐洲地區人才培育路徑、學術研究環境,也期待啟動荷蘭Wittenborg與高醫在臨床、人文社會未來學術合作的可能性。<br> [[Image:471-07.jpg|372px]][[Image:471-08.jpg|180px]] == 印度台北協會助理會長Mr. Anup Singh Meena來訪 == 為了解本校國際學生課程規劃、國際處運作機制、學生資料庫更新及印度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與生活等,印度台北協會助理會長Mr. Anup Singh Meena於本(114)年7月10日(星期四)來訪,會後並安排Mr. Meena與本校印度學生座談,實地了解學生實際需求與建議。 <br> [[Image:471-11.jpg|250px]][[Image:471-12.jpg|250px]] == 總翔企業徵才說明會 == 本處於7月2日舉辦總翔企業徵才說明會,邀請總翔企業總經理胡世韜先生擔任主講人,為本校學生介紹職缺機會、企業文化與發展方向。透過本次活動,期能深化產學連結、增進學生對就業市場的認識,並促進企業與人才之間的有效媒合,朝向「畢業即就業」的育才目標邁進。<br> [[Image:471-13.jpg|250px]][[Image:471-14.jpg|152px]] == 美時製藥徵才說明會 == 本處於7月23日舉辦美時製藥徵才說明會,邀請美時製藥HR劉勁霆先生和外籍員工Jardene Marie Gensaya De Leon李箮箮小姐擔任講師,為學生帶來第一手的企業見解與職場經驗分享,幫助學生拓展國際視野,激發對未來職涯的多元思考與探索。<br> [[Image:471-15.jpg|250px]][[Image:471-16.jpg|147px]] == 境外生徵才及留台資訊講座 == 本處於5月14日邀請國際人才服務及延攬中心的Bradley Orr和萬吳祥主任蒞校為境外生講解畢業留台指南及相關服務,幫助境外生更了解在台就業所需申請的證件及企業徵才應具備的特質,進而提升境外生留台就業的可行性和行動力。<br> [[Image:471-17.jpg|250px]][[Image:471-18.jpg|132px]] == 外籍生商用華語課程 == 本處舉辦外籍生商用華語課程,共有3名外籍生參與,於3月11日至5月14日(共計十週)。上課內容包含簡易自我介紹、日常和職場基礎會話、履歷和面試技巧等,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升實用華語能力。此外,我們鼓勵學生於課程結束後報考華語聽讀測驗,以評估學習成效並驗證所學成果。透過此課程,初學華語的外籍生能夠建立紮實的華語基礎,而已有一定基礎的學員則能藉此鞏固並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華語能力,使其更加流暢與自信。<br> [[Image:471-19.jpg|250px]][[Image:471-20.jpg|244px]] == 外籍生校友留台經驗分享會 == 本處於5月26日舉辦外籍生校友Manmath Narwane擔任主講人,為應屆外籍生講述國際生畢業後在台灣的職業發展並分享自己的經驗,使學生能對台灣的就業環境有著更為全面的了解,也獲得了寶貴的實用資訊,有助於提升其在台發展的適應力與競爭力。<br> [[Image:471-21.jpg|250px]][[Image:471-22.jpg|134px]] == 學生大使培訓課程與實習 == 本處分別於5月1日及5月28日辦理學生大使培訓課程-英語接待用語與口語溝通表達,共兩堂課程,透過專業講師的訓練及實作,能夠增進本校學生大使的專業能力,在面對外賓時能夠用輕得體的方式接待外賓。此外,學生大使也於5月9日支援由附院國際醫療中心舉辦的高雄市十大傑出市民傳馨會參訪活動,協助接待及引導各位貴賓。<br> [[Image:471-23.jpg|250px]] == 外籍生活動 == (一)本處於5月27日舉辦「香遇在端午」活動:香包是端午節的重要象徵之一,具有驅邪避疫的功效。活動中,講師教大家如何製作香包,並介紹香包的歷史和文化背景。這不僅讓外國學生深入體驗了本地的傳統文化,也讓本國學生重新認識了民俗工藝的美感與價值。6月4日「芒海中的小風鈴」:芒種象徵著農耕活動的開始,是一年中農作物播種的重要時刻。活動中,學生親手製作風鈴,體驗手作的樂趣,並響應祭餞花神的習俗,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也提升大家對二十四節氣的認識,培養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兩場共約70人次參與,其中包括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及菲律賓的學生。<br> (二)本處於6月24日舉辦「外籍生文化活動-歷史與藝術之探討」活動:為了促進外籍學生對本地文化、歷史與藝術的理解與認同,特別安排此次參訪歷史博物館與美術館的文化體驗活動。透過實地參觀,學生們更深入了解本地的歷史發展脈絡、重要事件與人物,以及欣賞本地與國際藝術作品,提升其跨文化理解與美感素養。同時,此活動也提供一個交流平台,讓外籍學生與本地學生互動,增進彼此的文化交流與友誼,營造更具包容性與多元化的學習環境。本次參與人數共5人,國籍皆為印尼。除了本校學位生參與之外,來校之交流生也一同參與了本次活動。 <br> [[Image:471-24.jpg|250px]][[Image:471-25.jpg|210px]]
返回到
首頁
。
檢視
文章
討論
原始碼
歷史
個人工具
登入/建立新帳號
e快報導航
前期e 快報
歷史 e 快報網站
訂閱/停訂e-快報
e快報編輯手記
相關連結
高雄醫學大學首頁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
高雄醫學大學維基(Wiki)
圖資處首頁
教學卓越計畫首頁
環醫頂尖首頁
品德教育網
教學卓越計畫電子報
學務處通訊
高醫人電子報
研發電子報
高醫醫訊
港醫健康通訊
高雄醫學大學學生會
高醫書院
校園著作權百寶箱
友站連結
教育部高教簡訊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評鑑》雙月刊
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
行政院衛生署健康報
中華民國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
陽明電子報
北醫電子報
中國醫藥大學E報
搜索
工具箱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