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470 國際合作發展工作概要與推動方向
出自KMU e-News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470期 國際事務處專題
國際合作發展工作概要與推動方向
■國際事務處 王之青
面對全球高等教育與研究日益重視跨國合作的趨勢,國際處學術合作組持續深化並拓展國際交流平台,強化與海外學術機構的連結,推動研究與教學的合作與實質成果。目前正推動多項工作,包括「高醫特色國際研討會」、「國際合作種子計畫」、「KMU Global Lab 教師社群」、「外籍學者博士班口試委員補助計畫」及「國際學術交流指標修訂」等,逐步建立可持續的國際合作生態。
- 一、高醫特色國際研討會:臺灣出發,鏈結世界醫學
本校深耕在地醫療與研究逾70年,積極將臺灣的醫學特色與全球趨勢接軌。透過舉辦國際研討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Medicine (ICOBM),打造跨領域、跨文化的交流平台,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分享經驗、交換新知,並探索合作契機。會議不僅展現高醫在人才培育、醫療創新與特色服務上的成果,也透過與全球醫學界的互動,推動更緊密的合作與影響力,從臺灣出發,攜手國際夥伴,共創人類健康新契機。
- 二、國際合作種子計畫:催生跨國研究契機
國際合作往往需要時間與信任的累積,種子計畫正是促成此一過程的關鍵機制。本計畫提供初期資源,鼓勵支持曾有國際合作經驗,但尚未成功獲取外部經費的團隊,與海外夥伴共同發展新興議題。執行上特別強調跨國團隊的平等合作,並鼓勵申請者在計畫中納入學生參與,以培訓新世代的國際研究人才。種子計畫不僅是資金補助,更是合作網絡的起點,為後續的長期合作與國際計畫申請播下希望種子。
- 三、KMU Global Lab 教師社群:國際合作模式的萌芽基地
「KMU Global Lab」是以教師為核心、推動跨國合作為導向,提供探索、試驗與共創的空間,協助教師構思並試行合作構想。社群將透過定期活動,邀請具國際合作經驗的學者、研究者與政策實務專家,分享不同地域與領域的合作歷程、挑戰與策略。Lab的精神不僅強調知識分享,更著重於「合作可行性」的孵化與整合。透過對話與行動累積,支持教師將合作構想轉化為具體計畫藍圖,進而深化與目標地區及夥伴機構的連結。未來將聚焦教師專營地域與研究領域,推動「模擬成功機制」與「孕育潛力團隊」,鼓勵更多有志國際交流的教師主動投入與共創,是社群發展重點。
- 四、補助學院聘請外籍學者擔任博士班口試委員:提升學位國際化品質
博士論文口試是檢驗大學學術實力的重要環節。本項補助鼓勵各學院聘請具國際聲望的外籍學者擔任博士班口試委員,引入多元評審標準與國際觀點。不僅有助與姊妹校、合聘教師或協同教學教師交流,更讓博士生能在學術初期即獲得國際專家的意見與建議,拓展研究視野,並為日後國際職涯與研究發展奠定基礎。
- 五、國際學術交流指標修訂:成果導向的評估機制
為確保國際合作工作具備持續性與可衡量性,針對「國際學術交流」績效指標進行修訂,將評估方式由單純的活動數量轉向成果導向,特別是在研究實績、合作產出、以及雙向交流成效上的計分更為精準且更有依據。新的指標方向鼓勵各單位將交流轉化為實質成果,例如共同論文發表、合作申請國際計畫、師生長期交流。透過明確的績效導向,本校的國際合作將更聚焦於深度與品質。
國際處學術合作正以透過各項計畫,包括研討會、種子計畫、教師社群與外籍學者參與等,逐步累積合作經驗並檢視成效。期望透過這些具體做法,導入外界資源、加強與海外夥伴的連結,使國際合作更具延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