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陳前院長章義教授

出自KMU e-News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292期 

悼念陳前院長章義教授

劉景寬 校長


我們高醫人最熟悉的陳章義教授、陳院長,是在民國77年到79年擔任高醫附設醫院院長。陳教授不僅是我所敬愛的老師,更因為他的公子陳立宗教授是我們高醫第23屆的同學,陳章義教授對我們班而言,也是親愛的父執輩。從我們在高醫求學至行醫服務、參與行政管理工作,陳教授都隨時給我們指導、忠告與勉勵。


今天,我謹代表高雄醫學大學,悼念與追思我們敬愛的陳教授、陳院長。陳教授才學淵博,畢業於台大醫學院醫學系,並獲得日本東京大學醫學博士。他是在民國46年受到杜聰明院長與鄭金松教授之邀請來到高醫,當時只有34歲,擔任內科學教授,自此奉獻一生精華歲月於高醫。


首先,我要引用他在附設醫院50周年時接受訪問時說的話:「我是為了要幫助老師杜聰明達成在高雄成立醫學院的夢想,才來到高醫服務的,既然是自己甘願來,當然就要歡喜做、認真做,全力為醫院來打拼。我幾乎是將自己的一生都給了高醫,從三十幾歲一直待到今天已經八十四歲了,從未離開過!」捨棄台大、南下高雄開疆闢土,陳教授說:「唯一的信念,就是要全力協助杜聰明校長,辦好高雄醫學院。」


陳教授與鄭金松教授建立了高醫內科,成立內科醫療與教學團隊,同時也是台大與高醫的連結。早期陳教授積極邀請台大的年輕醫師南來高醫,直至高醫第一屆畢業生進入醫院。也由於陳教授與台大的淵源,在他擔任內科及醫院領導者的三、四十年間,高醫持續獲得台大的支援。


陳教授擔任陳振武院長時期長達9年的附院副院長並繼任為院長2年,與陳振武教授共同將高醫附院營運轉虧為盈,並且召募培育財務、教學、研究人才,使高雄醫學院與附設醫院快速發展,奠定轉制為高雄醫學大學的基礎,更是高醫附院品質提升的關鍵。由於他親身經歷高醫發展的關鍵期,他有非常深刻的感觸,因此他常常強調,高醫的發展是「…歷年所有『高醫人』的刻苦耐勞奮鬥之下,未得國家或社會財團之補助…之下自力更生,從無到有,且能得第一屆醫院評鑑時之『四大醫學中心』之一,其中高醫是唯一私立的,其他三中心全是國立的,最為高醫人之驕傲。從此以後一直保持著『醫學中心』的榮譽,應該歸功於『高醫是高醫人的』之一體感所賜。」


在醫學教學理念方面,在高醫,他是最早提出「醫即藝術」的教授(今天我們看到告別會場上也懸掛著這個他最重要的理念)。他認為醫療是藝術,是關係著學問、學術、人格、思想之綜合;不僅是醫療的技術,還包括對患者的態度、和患者對醫師的信賴度等等。他對病患十分親切,言談幽默,視病如親。他認為醫學、醫術、醫德要三足鼎立,才是醫者;以現在醫學教育所重視內容的流行的用語「ASK」,即態度、技術、知識。陳教授數十年前就有如此信念,可謂真知灼見。


晚年的他擔心醫療商業化,與健保制度偏重服務量、而輕忽品質與醫學內涵的傾向,並質疑在自由世界的台灣推動統制式的社會醫療制度,會產生的衝突與不適。當高醫也進行推動績效制度,期增醫院競爭力與盈餘時,他也很擔心是否過度功利而成為商業化醫院。我曾有機會向他說明,我們產生的合理盈餘應可用來促進學校的教學研究,就如同宗教慈善醫院如馬偕醫院,將盈餘用來補助弱勢、推動偏遠志工醫療一樣,他才比較放心。後來我們更清楚,陳院長一直認為附設醫院除了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研究題材外,其盈餘協助學校發展就是最重要的社會回饋,他是誠心堅持附設醫院使命的典型高醫領導者。


陳院長在天之靈,請安息。您一生奉獻協助高雄醫學院成長的志業、您言談間常說的「高醫的精神,高醫的傳統」——高醫要靠全體高醫人的努力,自立自強;我們高醫年輕的一代一定會秉持您的教誨繼續努力。今日高醫不僅擁有完整的醫療體系,更秉持創校以來的理想與價值,我們將發揚您們苦心孤詣所建構的高雄醫學大學。


編註:陳章義教授二公子陳立宗醫師為高醫醫學系23屆校友、現任國家衛生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兼癌症研究所所長,曾任高雄醫學大學教授兼附設院副院長


看診中的陳章義教授


左二為陳章義教授



enews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