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10 每月一書

出自KMU e-News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 第10期 充電小站

每月一書

神啊!為什麼不給我一個孩子?

每月一書/轉載自當代醫學 每月一書

書名:神啊!為什麼不給我一個孩子?

書評:賴其萬,教育部醫教會執行秘書

作者:陳昭姿

出版公司:城邦文化事業(股)公司 原水文化


第一次注意到「陳昭姿」這個名字是在國外每個月收到「當代醫學」雜誌時,總會看到昭姿『每月一藥』的專欄。當時心裡常對這位台大藥學系畢業的藥師如此執著地以她精博的專業與流利的文筆來為醫界介紹新藥感到佩服。接著看到好友台大精神科林信男教授在「醫望」雜誌寫的一篇介紹昭姿的文章,才知道她除了在藥學方面學有專精以外,還不惜暴露自己罹患不孕症的隱私,出面為台灣不孕婦女所受的委屈以及代理孕母的立法發言。回國後,又在報章雜誌注意到昭姿鮮明的政治立場與敢言的暢快文筆,在在使我深感在台灣目前這充滿鄉愿的社會裡,昭姿實在是難得看到的一位又有專業術養,又熱心公益,又能在政治上勇敢正直,充滿理想的人物。想不到自己一年前由花蓮搬回台北,參加了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的團隊以後,昭姿竟變成了我的同事,也因此更加深了對她的認識。

四年前我在慈濟開創了一門「疾病、誤解與社會偏見」課程,介紹一些在台灣遭受到歧視與偏見的疾病,使學生有機會對這些疾病有正確的認知,從而修正她們對這類病人的態度。去年我邀請昭姿為同學上一堂兩小時的「女性不孕症」。在這課堂裡,我第一次聽到昭姿親口道出她如何由接受與一般人不同的命運,轉變為發揮「大愛」的精神,為台灣罹患不孕症的婦女爭取權益。同時我也由她所發給學生的講義,看到了幾篇她收集在這本文集「神啊!為什麼不給我一個孩子?」的感人肺腑的文章。然而這次有機會從頭到尾細讀這本書以後,我才對昭姿的心路歷程更加了解,而更使我打從心底佩服這位年輕的女士。

在第一章「少女、戀愛、婚姻之路」昭姿寫出她以剛剛初中畢業的年齡,就要面對自己子宮發育不良不能生育的事實,而後她在男友的追求中,因為本身這種「不足為外人道也」的隱私,而不敢接受自己心愛的人所表達的愛情,所引起心內的掙扎,都有非常細膩的描述。她對婚後她們夫妻兩人對公婆以及先生的兄長,因為自己的不孕而遭遇到的困難,也都有非常深入的刻畫。

在第二章「和主育的相遇」她描述由於代孕母意外的懷孕而生下了與自己毫無血親的孩子,因而感到非常的傷心,但後來竟發現他們夫妻對這小孩開始產生感情,由時常探望,變為接回家裡,最後終於正式辦理領養手續。他們夫妻非常有創意地把這感情的演變過程戲稱為她們與小孩的「戀愛期」、「同居期」與「結婚期」。她與先生郭長豐醫師以比親生父母「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愛來對待這小孩,但她們也刻意不對小孩掩飾他的身分,使小孩不會因為自己是被養父母收養而感到自卑,相反的,主育因為父母從小給她的愛心與誠實,而能充滿自信的與同學共處。昭姿在書中以第一人稱描述她們充滿愛的家庭,相信讀者一定會在字裡行間感受到昭姿所享受到的家庭幸福,而替她高興。

在第三章「代理孕母的合法化」,昭姿描述她在領養了可愛的小孩,付出全部的愛心給家庭以後,在她先生郭醫師的鼓勵下,進一步以「愛吾愛以及人之愛」的真情,「化小愛為大愛」,勇敢地為不孕婦女站出來,成為代理孕母合法化的代言人。她以充滿感性的文筆,促使社會人士了解不孕婦女的「情」,而後再以慎密的思考、犀利的文筆,引經據典地以「理」來說服反對她的人,最後雖然未能達到她所希望的立法通過,但經過她風塵僕僕四處奔波的解說,代孕母的合「法」性也漸漸為人所接受。她最近在自由時報所登的「余政憲部長,從二到三不如從零到一!」(此文收集於本書內)更是對代理孕母提出最有力的「情」、「理」、「法」兼顧的訴求。

在第四章「她們的故事」,昭姿收錄了一些不孕的婦女所寫給她的信或她們登錄在其他報章雜誌的文章,以及一些社會人士對她的鼓勵。這使我不覺想到,如果不是昭姿的挺身而出,不曉得這些「同是天涯淪落人」的不孕症婦女是否還躲在黑暗的角落獨自飲泣,而繼續遭受到家人、同學、同事的誤解與迫害。

這本書有些部分也附上了幾位醫師專家對不孕症的醫學介紹,使得本書除了感情的訴求之外,也有一些珍貴的醫學常識。因此這本書可以說,不只在情感上,可以引起讀者對不孕婦女的遭遇產生共鳴,在認知上,也可以促成大眾對婦女不孕症的學習。

總之,從昭姿這本書裡,我們可以說,我們看到了一位勇敢的不孕症婦女有血有淚的心路歷程,而使我想到昭姿在「李署長找我溝通」所提到的,「我今天的作為是為了一個字『Altruism』(利他).....成全別人追求幸福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最後我必須一提的是昭姿的先生-郭長豐醫師為本書所寫的,充滿感性的推薦序「妳是我永不後悔的選擇」,以及昭姿字裡行間所流露的彼此相愛,讓我深深感到,「結婚為的就是傳宗接代」是多麼的膚淺,透過這本書,使我更體會出,「婚姻的真諦是夫妻彼此的相愛與支持,至於是否能生小孩,只是錦上添花,而不是愛情的絕對條件。」 而他們對主育的愛也證明了親子的感情是可以培養的,而血親並非絕對的重要。


enews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