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133 從法默醫師談起(一)

出自KMU e-News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133期  董事長的話


從法默醫師談起(一)

陳田植 董事長


從1980年代至今在海地及許多地區付出偉大貢獻的哈佛大學醫學院傳染病學教授法默醫師,在學生時代與住院醫師階段是經過非常特殊的歷程的。在杜克大學主修人類學之後,到海地實際做了人類學、醫療與公共衛生的工作一年,24歲申請進入哈佛大學,以醫學與人類學雙主修,仍不停地來往海地服務,31歲取得雙博士學位。然後進入哈佛大學附屬的Brigham & Women’s Hospital接受內科住院醫師訓練。醫院允許他與另一位同學在住院醫師訓練期間輪流到海地繼續他們的工作。哈佛大學附屬醫院願意同意這樣的住院醫師臨床訓練安排是非常有眼光的。他們認為事實上這兩位傑出的年輕醫師在海地所能夠治療的各種各樣疾病,遠比哈佛大學醫學院附屬之相關醫院所能提供的臨床經驗更豐富,所以讓他們繼續追求自己的理想。在完成住院醫師及研究員的訓練以後,哈佛大學醫學院與Brigham & Women’s Hospital聘任法默醫師為教職及臨床醫師,而且是答應他每年四個月在哈佛、八個月在海地的工作型態,讓法默醫師繼續推展他「讓所有有需要的人都能享有現代醫療與公共衛生」的工作與理想。這是醫學養成教育的真諦。

以這個例子,我們看到哈佛大學在安排學生的求學與住院醫師的訓練方面採取一個非常開放的態度,這是十分值得我們敬佩與學習的。我們看到最近幾年台灣的醫學教育進行許多重大改革:使用問題導向學習、加強醫學人文、整合基礎與臨床科目、重視臨床技能教學、添購昂貴教具發展擬人教學等,使得台灣之醫學教育,尤其在方法學上,迅速跟上歐美先進國家。然而對照於法默醫師在哈佛大學的求學、臨床訓練、乃至於教職之各階段所呈現出來的哈佛大學醫學教育制度的彈性與開放務實之作風,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醫學救人濟世理想的達成才是醫學教育的精髓,才是貫穿種種醫學教育方法的精神支柱。為了這個理想目標,體制上的問題都應該儘量配合與調整的。

新的醫學教育方法可能提高教學效果,但要發揮臨床教學真正成果-醫療工作,則有待真誠踏實的服務精神。除此之外需要注意的是:豐富的教材、新穎的教具、細緻的課程規劃(curriculum),並不能完全取代活潑、生動而實際的課外歷程學習(extra-curriculum)。尤其在網際網路時代,知識的獲得已經無遠弗屆,重點是如何有效的運用這些知識在實踐醫療服務、教學與研究之中;更明確的說,重點是喚醒主動學習的精神。因此,我們應該走出去,從課堂、從醫學中心、從台灣,走到志工服務、走到醫療缺乏的地區、走到可以主動學習與服務的地方。

法默醫師這個例子很遙遠嗎?並不。本校今年的社會人類文化類的傑出校友得主余廣亮醫師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他在繁忙的麻醉科主治醫師時期完成了醫學博士學位後,毅然放棄文明社會的享受,偕同身為牙醫師的夫人,遠赴非洲馬拉威行醫。自2003年起擔任台灣駐非洲馬拉威醫療團團長近五年,提供醫療服務、對抗愛滋病、設立「彩虹門診」、建立後送醫療網、關懷馬拉威社會。為了克服追蹤愛滋病患的服藥紀錄的困難,發展指紋辨識系統,並以「指紋辨識系統用於愛滋病人的用藥管理」醫學報告登上「LANCET」,另一篇報告登上WHO Bulletin。更曾以馬拉威衛生顧問身份進入WHO正式會場,為爭取台灣進入WHO而努力。這樣的實踐才能真正反映醫學教育的成果。

以具有彈性的醫學教育制度與開放務實的醫院聘任體制,鼓勵學生、研究生、住院醫師、主治醫師、教授們多多對外交流,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敦促主動學習,傳承醫學理想,更是我們應該做的事。



enews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