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149 青青子衿與啃雞腿

出自KMU e-News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149期  一方清靜 人文e館



青青子衿與啃雞腿──好老師徵文評審有感

通識教育中心 李玲珠副教授


去年底,洪蘭教授在報章上發表了<不想讀,就讓給別人吧>一文,批評了台大醫學院學生的上課情形。一段個人的觀察與陳述,卻在台灣社會投下一顆震撼彈,引起了莫大波瀾。洪蘭對學生上課遲到、打瞌睡、看與課程無關的資料或影片、打手機、傳簡訊、吃泡麵、啃雞腿……等現象深感痛心,甚至評為「尸位素餐」。

台大學生會也舉辦了「力挽洪蘭」座談會,會中並提供免費雞腿、汽水……等食物,希望在幽默中深化議題以為回應。 友人的兒子就讀於台大醫學系,正好就是洪蘭當時進入的那個班級。同樣身為教師的友人問兒子:「上課啃雞腿的人是不是你?」

「當然不是!……我是睡覺的那個啦。」

支持與反對洪蘭觀點的言論不斷,話題持續在教育界發燒。據說洪蘭發表文章後就不接電話、也不收mail,應該是料到文章將引發爭議。但她的目的確實達到了,她投下了一顆震撼彈,也確實濺起了數波漣漪;但我更關心的是教育界與社會整體如何接這顆炸彈?是理性討論?抑是情緒謾罵?是行動改革?抑是搞笑對抗?是深化現象的背後?抑是逃避現象的催眠?……因為這些蕩漾的餘波,才是檢視台灣社會與高等教育成熟度的重要參照。

民主社會應該包容不同的聲音與意見,當出現正、反兩極的觀點,如果能夠朝向理性辯析,激盪更多元的思維內涵,沈澱更複雜的問題成因,這個正、反兩極其實是可喜的現象,社會整體的人文深度也才能進一步提升。 暫且擱置是否贊同洪蘭觀點、這個極易被貼標籤的思維模式。

洪蘭,確實是我非常敬重的學者,不僅因為學有專精,更因為她長期對教育的真誠關懷:經常撰文報刊、四處演講,希望藉此導正扭曲的教育風氣與措施;特別是以實際行動到台灣原住民部落、大陸偏遠地區學校,提供弱勢學生多一些的教育資源,更常令我深深動容。她明知觀點可能引發爭議,依舊是「雖千萬人,吾往矣」(《孟子‧公孫丑》上),展現了傳統知識分子針砭時事應有的風骨。

平心而論,遲到、吃便當、吃泡麵、睡覺、看影片、看非課程資料、傳簡訊……,這些畫面在大學課室裡應該不陌生;這些現象其實可以透過教師要求、或師生共識建立的遊戲規則解決──可以或不可以。因此,未必是天大的過錯,也未必一定和缺乏競爭力劃上等號。但更值得追索的是:如何解讀這些現象?現象的成因與深層的意義是什麼?學生為什麼遲到?為什麼睡眠不足?為什麼餓著肚子?為什麼對課程沒有興趣?為什麼對食物、網路、流行文化……總似乎難以飽足,卻可能對學習厭食?

學校、老師到底提供了什麼給學生?家長、社會又到底餵給學生什麼?從源頭的輸入到結果的輸出,本來就是整體的循環;如果輸出有問題,不也提醒著從輸入到過程都可能出了更大的問題嗎?學校確實應該是汲取知識、培育英才的殿堂,但看到青青子衿只是開心地在教室裡啃著雞腿、百般無聊地發簡訊、或直接趴下睡覺時,我們這些師長、大人們能高枕無憂、問心無愧嗎?

「百年樹人」,點出了教育工作的艱鉅、無法速成,更需要教師時時反省、調整教學方法與內涵,才能因應如此快速變化的時代,才能因應早已扭曲的主流價值觀,才能因應學生長期錯誤的學習方式,才能因應教學評鑑,……。許多老師嚴重的無力感,或也肇因於如此眾多的需要「因應」。但何謂好老師?傳道?授業?解惑?……。成為好老師,除了專業知識、學位,還需要什麼條件?學校徵聘老師時,是否以遴選出好老師為優先順位?如何辨識好老師?……?

在如此眾多的疑惑中,確實更欣喜教師發展暨教學資源中心持續舉辦好老師徵文比賽,堅持形塑教師典範的重要;藉由學生的視角與書寫,捕捉典範的身影,提供教師多面反餽的鏡子。透過鏡子,教師可以更清晰學生的學習感受,可以調整教學策略或技巧,可以釐清學生學習的盲點,……。感謝所有投稿同學共同製作的教學寶鑑──好老師徵文作品集。

今年是第三年擔任這項比賽的評審,一直以能擔任評審為超級幸運又幸福的事:因為能在這個疏離、冷漠的年代,閱讀到許多溫馨的畫面,感受許多教師在崗位上踽踽獨行的堅持;因為有機會傾聽學生的學習心聲,「偷窺」眾多好老師的教學現場。對也身為教師的我而言,不啻經歷多場教學觀摩,提供了許多教學的反省。

更喜悅的是三年來,見證了同學的書寫內容確實逐年加深,從知識的學習、生活的照護、到生命的啟發,從專業課程到通識課程,從活潑互動到創意教學,「好老師」的內涵加深了,觀摩的範圍也擴大了。

如果洪蘭「啃雞腿」的揭露讓人不舒服,欣慰高醫仍有一批「青青子衿」描繪的好老師。更也許,教育也可以在「啃雞腿」與「青青子衿」間擺盪,新的反省思維更能活化教育源泉吧!


enews149